他的目光越过无尽的云海,最终,定格在峰顶那座对抗着万古风雪的残破剪影上——它似乎已在那里,静静等待了千年。
罡风如刀,刮得人脸颊生疼。
陈默提着一口内息,一步一印,踩着万载不化的积雪,向那座孤绝的残庙走去。
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脉搏之上。
庙宇不大,早已没了屋顶,只剩下四壁断垣。
风雪在其中盘旋,发出鬼哭般的呼啸。
然而,踏入庙门的刹那,风声竟诡异地平息了。
庙宇正中,供奉着一尊泥塑神像。
那神像的面目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然模糊不清,但陈默的瞳孔却在瞬间收缩到了极致!
神像的姿态,他无比熟悉!
那是一个男子的形象,身形普通,看不出半点神圣威严。
他脚上穿着一双破旧的草鞋,一只手微微抬起,掌心之上,竟托着一个巴掌大小的陶罐!
而另一只手,则虚握着,仿佛曾拿着一柄锄头或拐杖。
最让陈默心神剧震的,是神像的额头之上,贴着一张早已褪色发黄的符纸,上面用古拙的笔迹写着四个字——
无名先师!
这不是神像,这是一个人的塑像!
一个和他一样,传播着活命之法的人!
神像前的香炉里,没有香,只有一撮尚有余温的灰烬。
而供品,更非瓜果珍馐,只是一只粗陶碗,碗里盛着半碗早已风干冻结的——灰芽粥!
这一刻,仿佛有一道无形的惊雷在陈默的脑海中炸开!
他怔怔地立在原地,千头万绪涌上心头,却又在瞬间化为一片前所未有的澄澈。
那个跛脚匠人的传说,那些被百姓们自行改良的法门,那些他从未传授过的“聚气引龙”秘术……所有谜团,在这一刻都有了答案。
就在此时,他胸口那道得自系统的烙印,竟毫无征兆地微微发烫,仿佛在与这座残庙,这尊神像,产生着某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他缓缓跪下,不是朝拜神明,而是朝拜一位素未谋面的“道友”。
三叩首之后,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庙宇的角落。
那里,有一块地砖与周围格格不入,似乎被人新近翻动过。
他走过去,用手掘开冻土。
三尺之下,一截被油布紧紧包裹的竹筒,静静地躺在那里。
陈默颤抖着手,解开油布,拔出竹筒的塞子。
里面没有神功秘籍,没有灵丹妙药,只有一页薄如蝉翼的泛黄纸笺。
纸笺上,是一行行娟秀却力透纸背的小字:
“余亦曾得奇术,名曰‘晨露感悟’。每日寅时,立于山巅,迎第一缕晨光,必有所得,或为耕种之巧,或为强身之法。初以为天授神恩,沾沾自喜。后遍历山河,见人族于绝境中,亦能迸发智慧火花,方知此非天授,乃无数前人未尽之念,借吾之心,再次觉醒。此法,源于众生,当归于众生。今留书于此,愿后来者,皆以为始,莫以为终。”
落款处,没有姓名,只有一个小小的指印,旁边附着一片早已干枯的鼠曲草叶。
陈默拿着纸笺,良久无言。
原来,所谓的“每日签到系统”,从来都不是独一无二的恩赐!
它是一场跨越千百年的、宏大的人类自救接力!
每一代,都会有那么一个“幸运儿”,被这股不屈的集体意志选中,成为火种的传递者!
他默默地将纸笺和草叶小心翼翼地放回竹筒,重新密封,将其深深埋回原处。
他没有取走任何东西,因为这本就不属于他一人。
站起身,他走到残破的庙门边,并指如刀,以内力在饱经风霜的门框上,深深地刻下了一个字。
——续。
千里之外,京城,苏清漪主持的新一期“无师课堂”迎来了结业之日。
学子们不再是之乎者也的腐儒,他们神采飞扬,纷纷讲述着自己的见闻与所学。
“我从海边渔夫处,学会了‘潮汐种藻法’,以潮水涨落之律,培育可食海藻,产量惊人!”
“我跟随山中樵夫,习得了‘腐木育菌术’,在腐烂的树木上种下菌种,三月可得救荒之粮!”
忽然,一名神情羞涩的少女走上前来,她没有长篇大论,只是缓缓展开了一幅亲手绘制的画卷。
画卷之上,没有王侯将相,没有才子佳人。
只有一片广袤的荒野,成千上万的人排着望不到尽头的长队,他们衣衫褴褛,面带坚毅。
每人肩上都扛着一只陶罐,手中都执着一柄锄头。
在他们脚下,翻涌的泥土汇聚成河,流向四面八方,所过之处,枯黄的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此画,我名之《签到图》。”少女轻声说,“我也不知为何,只是做了一个梦,梦里有很多人,每天早上醒来,都会在心里默默地打一个勾,像是在完成什么必须完成的任务。”
满堂寂静。
苏清漪凝视着那幅画,心神巨震。
她猛然想起了许多年前,陈默每日清晨,雷打不动地面向东方,做出那个神秘而庄重的动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