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 - 春秋的霸业与纷争 (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476年)
:从箭下亡魂到股肱之臣(公元前685年,齐国)
核心事件:公子小白(齐桓公)继位;不计前嫌任用管仲;管仲推行“相地而衰征”、“官山海”等改革。
临淄城外,尘土飞扬。一辆马车在卫队护送下疯狂逃窜,车上的年轻人脸色苍白,正是齐国公子小白。身后,一支利箭带着尖锐的呼啸声“嗖”地射来!
“公子小心!”侍卫鲍叔牙猛地扑倒小白。
“噗!”箭簇深深嵌入小白的腰带铜钩!小白惊出一身冷汗,顺势倒下装死。射箭者,正是奉公子纠(小白竞争对手)之命前来截杀的管仲!
“公子纠必以为我死了!”小白死里逃生,眼神却异常坚定,“快!抄近路回国!王位是我的!”他撕下被箭射穿的衣角,狠狠攥在手里。这惊魂一箭,成了他命运的分水岭。最终,小白抢先一步回到临淄,在鲍叔牙等大臣拥戴下即位,是为齐桓公。
新君即位,百废待兴。桓公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让满朝哗然:他要任用那个差点要了他命的管仲为相!
“主公!管仲乃臣之仇雠!昔日那一箭……”鲍叔牙是管仲挚友,竭力推荐,但桓公的弟弟们激烈反对。
齐桓公目光如炬,望着殿外:“那一箭,证明了他的胆识和忠诚(对公子纠而言)。寡人要的是能治理齐国、称霸天下的大才!私人恩怨,算得了什么?鲍叔牙说管仲之才远胜于他,寡人信!”他大手一挥:“备厚礼!请管仲!”
当衣衫略显褴褛的管仲被带到富丽堂皇的齐国宫廷时,心中五味杂陈。他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管夷吾(管仲字),”齐桓公走下王座,亲手扶起他,“昔日各为其主,箭下之事,寡人既往不咎!今寡人欲图霸业,使齐国富强,百姓安乐,先生何以教我?”
管仲抬头,看着眼前这位年轻国君眼中燃烧的雄心和不凡的气度,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热血涌上心头。他撩衣跪倒,声音因激动而微颤:“主公不计前嫌,信臣如斯!管仲必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富国强兵,霸业可图矣!”
管仲改革,雷霆万钧:
“相地而衰征”(土地改革): “主公请看,”管仲指着地图,“土地有肥瘠,产量有高低。以往按亩数收税,肥地农户吃亏,瘠地农户也交不起。臣之法曰‘相地而衰征’——实地勘察,按土地好坏、产量高低分等级收税!肥田多征,薄田少征,百姓负担公平,种田更有劲头!” 改革后,农民积极性大增,齐国粮仓迅速充实。
“官山海”(盐铁专卖): 管仲指着海边盐场:“盐,人不可不吃;铁,农不可不用。以往私营,利归豪商。今‘官山海’——盐铁之利收归国有!国家统一开采、运输、销售。主公,此乃取之不竭之财富也!既不额外增加百姓税赋,国库却能充盈如山!” 齐国财政瞬间迎来爆发式增长。
改革军制,内政整顿: “国都十五乡,工乡三,商乡三,士(兵)乡十五!”管仲推行“叁其国而伍其鄙”,将国都和野地分级管理,寓兵于农,兵民合一。同时选用贤能,设立机构,齐国行政效率飞速提升。
短短数年,齐国国力蒸蒸日上,仓廪实、府库足、兵甲利、民心齐。齐桓公看着欣欣向荣的景象,紧握着那块曾被管仲之箭射穿的铜钩,眼中闪烁着霸业的光芒。
:胸襟决定格局。齐桓公放下私仇,换来一代名相;管仲得遇明主,方能施展抱负。真正的强大,始于包容与识人。化敌为友,往往能成就意想不到的伟业。
:竖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公元前663年 - 公元前659年)
核心事件:北击山戎救燕;存邢救卫;打出“尊王攘夷”旗帜,凝聚华夏诸侯。
国力强盛的齐国,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舞台。此时,北方传来十万火急的军报:山戎大举入侵燕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国使者风尘仆仆,形容枯槁,跪在齐桓公面前泣不成声:“齐侯!山戎如虎狼,烧杀抢掠,燕都危矣!恳请上国发兵相救,燕国上下永感大德!”
朝堂上议论纷纷。有大臣犹豫:“主公,山戎凶悍,路途遥远,深入敌境恐……”
齐桓公霍然起身,眼神坚定如铁:“燕国乃太公封土,同为姬姓宗藩!戎狄侵华夏,践踏我周室封国,岂能坐视?此非救燕,乃护我华夏衣冠!”他望向管仲:“仲父,‘尊王攘夷’,此其时也!”
管仲抚掌微笑:“主公明鉴!救邻国之危,显仁义之师,正是扬我国威、凝聚诸侯之良机!天下诸侯,必将侧目!”
齐国大军在齐桓公亲自统帅下,顶着凛冽寒风,千里迢迢北上。山戎盘踞地势险要,齐军遭遇重重困难。一次急行军中,齐桓公的战马陷入泥沼。
“主公危险!”管仲高喊。士兵们奋力拖拽战马,桓公的鞋子都陷在泥里。他毫不在意,赤着脚踩在冰冷的泥地上指挥:“快!轻装简从,绕道突袭!燕国子民等不起!”将士们深受感动,士气大振。最终,齐军出其不意,大破山戎主力,解了燕国之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