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的诏书传到吴国都城广陵(今扬州),如同点燃了一座巨大的火药桶!(导火索点燃)
吴王刘濞,这位年过六旬、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王爷,看着手中的诏书,发出惊天动地的狂笑,笑声中充满了愤怒、讥讽和……终于等到机会的狂喜!(刘濞的反应:愤怒与狂喜)
“哈哈哈!好!好一个刘启!好一个晁错小儿!”他将诏书狠狠摔在地上,眼中闪烁着豺狼般的凶光,“削吾会稽、豫章两郡?断我财源,毁我根基?这是要逼本王上绝路!”(削吴国的具体内容)
他猛地站起身,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尽管已是暮年),对殿下的心腹和早已秘密联络好的其他几位使者吼道:
“刘启小儿听信奸佞晁错,变更高祖皇帝法令,侵夺诸侯封地!此乃倒行逆施,人神共愤!我等同为高祖子孙,刘氏宗亲,岂能坐视宗庙倾覆,社稷易主?!”(刘濞的政治动员)
关键事件:七国合谋
他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杀手锏”,一面冠冕堂皇的旗帜:
“今日本王决意起兵!诛杀离间我刘氏骨肉的奸贼晁错!清君侧!靖国难!兵锋所向,直指长安!尔等可敢随本王诛此国贼,共成大业?!”
“诛晁错!清君侧!”殿下顿时响起一片狂热的呼喊!(核心口号诞生:“诛晁错,清君侧”)
刘濞蓄谋已久:
强大的军事力量: 吴国拥有训练有素的精兵二十余万!他下令国中:“寡人年六十二,少子年十四,皆在行伍!凡年上与寡人同,下与少子等者,皆征发入伍!”(全民皆兵)
雄厚的经济支撑: 堆积如山的铜钱(吴钱)、堆积如山的海盐,为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血液。(钱盐开道)
广泛的政治串联: 他的使者早已秘密联络了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关键事件:七国联盟形成 - 吴、楚、赵、胶西、济南、淄川、胶东) 刘濞亲自北上,与胶西王刘卬(一个同样野心勃勃且贪婪的狠角色)歃血为盟,约定共分天下!(关键事件:歃血为盟,分割天下)
七国联军,号称“五十万”大军(实际兵力约三十余万),以吴楚联军为主力,气势汹汹地从东方、北方,如同决堤的洪水,向长安猛扑而来!(联军规模与攻势)
叛军势如破竹!尤其是吴楚联军,攻势凌厉,接连攻破朝廷军队的防线,兵锋一度直指中原重镇梁国(景帝胞弟梁王刘武的封地),长安城震动了!(关键事件:叛乱爆发,兵锋西指)
未央宫里,再也没有了推行削藩时的决断。年轻的景帝刘启脸色苍白,焦虑地在殿内踱步。前线雪片般飞来的都是败报!告急!求救!(景帝的恐慌)
“怎么会这样?!晁错!你不是说削之其反亟,祸小吗?如今叛军势大,朝廷军队难以抵挡,这祸哪里小了?!”景帝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和难以抑制的愤怒与埋怨,第一次对他的老师兼智囊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君臣信任的裂痕)
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到了极点。恐慌的情绪在蔓延。(朝堂恐慌蔓延)
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一个身影站了出来。他是袁盎。此人曾是吴国丞相,深谙吴国内情,更重要的是——他与晁错,是死对头!两人积怨已久,势同水火。(关键人物登场:袁盎)
袁盎敏锐地捕捉到了景帝的动摇和恐惧,更看到了一个置晁错于死地的绝佳机会。(袁盎的算计)
“陛下!”袁盎的声音带着一种刻意的沉稳,“臣有计策,或可平息叛乱,使陛下高枕无忧!”
景帝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卿有何良策?速速道来!”
袁盎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谨慎地看了看四周:“此计……关乎重大,请陛下屏退左右。”(计策的隐秘性)
大殿很快只剩下景帝和袁盎两人。(密谈氛围)
关键事件:袁盎献计
袁盎凑近景帝,压低声音,每一个字都像淬了毒的针:
“陛下!七国起兵,打的是什么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吴王刘濞的檄文里,句句不离晁错!他声称起兵并非反叛陛下,而是为了诛杀蒙蔽圣听的奸臣!”
他观察着景帝阴晴不定的脸色,继续说道:
“臣以为,刘濞等人,所求者无非是保住封地富贵。他们深知造反篡位,名不正言不顺,天下难服!故此打出‘清君侧’的幌子,给自己遮羞!陛下若信以为真,中了他们的圈套,与之硬拼,即使最终平定,也必然元气大伤,生灵涂炭!”(分析叛军心理)
袁盎深吸一口气,抛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建议:
“方今之计,若想兵不血刃,迅速平息叛乱……独有斩晁错一人! 同时下诏赦免七国起兵之罪,恢复他们被削夺的封地!如此,则七国出师无名,叛军必顷刻瓦解!将士无须流血,天下重归安定!此乃牺牲一人而安天下之上策啊陛下!”(核心毒计:牺牲晁错,平息叛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