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空西域·张骞的万里囚途与汉节不坠》
汉武雄图 - 开疆拓土与帝国荣光 (公元前141年 - 公元前87年)
7:长安决策·勇者出塞(建元三年 公元前138年 未央宫宣室殿)
未央宫宣室殿内,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刘彻正对着巨大的羊皮舆图凝眉沉思。舆图上,代表匈奴势力的巨大阴影,像一块沉重的乌云,覆盖在帝国的北部和西北部边境。(核心场景与问题:匈奴威胁)烽火台狼烟传递的警报、边郡百姓惨遭掳掠的奏报、还有每年被迫送往匈奴的“和亲”公主与巨额物资带来的耻辱感,像一根根尖刺,日夜扎在这位雄心勃勃的帝王心上。(刘彻的焦虑与耻辱感)
“匈奴!匈奴!”刘彻的手指重重戳在“河南地”(河套平原)的位置,那里不久前刚被匈奴右贤王部袭扰过,“年年寇边,掠我人口,毁我田舍,贪得无厌!和亲、岁币,换来的不过是短暂的喘息!朕岂能永远仰其鼻息?”(刘彻的决心:打破被动)他猛地转身,望向殿内肃立的几位重臣,目光如同燃烧的火焰:“诸卿!可有破敌良策?难道我堂堂大汉,就只能被动挨打?”
一位熟悉匈奴事务的郎官(侍从官)上前一步,谨慎地奏道:“陛下息怒。臣闻当年冒顿单于(匈奴雄主)曾大败西迁的大月氏(ròu zhī)部落,杀其王,以其头颅为饮器。大月氏人怀恨在心,远遁西域,据说就在祁连山以西的遥远之地,时刻不忘复仇。若能寻到大月氏,与之结盟,东西夹击匈奴……”(关键情报:大月氏与匈奴的世仇)
刘彻眼中骤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亮!“大月氏?!”他反复咀嚼着这个名字,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破晓的曙光。“东西夹击……断匈奴右臂!好!此计大妙!”(战略构想形成:联合大月氏)他激动地来回踱步,声音因兴奋而提高:“然而,大月氏遁逃何方?路途万里,需穿越茫茫大漠、草原,更要命的是,必经之地皆在匈奴掌控之下!此去九死一生,何人敢担此重任,为朕,为大汉,凿开这西行之路?”
年轻的皇帝目光灼灼,扫视着殿内每一位臣子。空气仿佛凝固了,沉重的寂静笼罩着大殿。出使西域,寻找一个不知具体方位的遥远部落,穿过强大的宿敌腹地……这几乎是一条必死的绝路!(任务的艰巨性与危险性)大臣们或低头沉思,或面露难色,无人敢轻易应声。谁不怕死?谁没有家室牵绊?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中,一个沉稳而清晰的声音,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打破了寂静:
“臣,郎中张骞,愿往!”(核心事件:张骞应募)
刷刷刷!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殿角一位并不起眼的郎官身上。此人约莫三十出头,身材并不魁梧,但站得笔直如松,面容刚毅,眼神清澈而坚定,透着一股超越常人的勇气和沉静。(张骞的出场与形象描写:平凡中的不凡)
“张骞?”刘彻大步走到他面前,锐利的目光直视着他的双眼,“你可知此行之险?九死一生,恐难复还!”
张骞深深一揖,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臣知之!然,为国家之患,解陛下之忧,虽万里绝域,刀山火海,臣亦在所不辞!大月氏所在,纵是天边海角,臣亦必寻之!持汉节,通绝域,扬国威,虽死无憾!”(张骞的信念与决心)
“好!好!好!”刘彻连呼三声好,激动地拍着张骞的肩膀,“壮士!真乃国士也!朕就命你为正使,持大汉符节,率领使团,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共商抗匈大计!”(刘彻的赏识与任命)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长安街头巷尾。
“听说了吗?有个叫张骞的郎官,主动请缨要去万里之外找什么月氏国打匈奴!”
“天爷!那得多远啊?匈奴人的地盘能过得去?这不是送死吗?”
“是啊,真是条汉子!佩服!可这恐怕真是……”路人纷纷摇头叹息,既敬佩又惋惜。(长安民间的反应:敬佩与担忧)
在简陋的郎官府邸,张骞默默地整理行装。同僚们前来送行,言语间满是担忧和不舍。
“博望兄(张骞字),此去……千万珍重啊!”一位好友紧握他的手,声音哽咽。
张骞笑了笑,拍了拍好友的手背:“放心。我身负皇命,手持汉节,自有神佑。纵有不测,亦不负此身,不负此心。”他的目光望向西方,深邃而平静。没人知道,他心中翻滚的是对未知的忐忑,还是对使命的无限忠诚?(张骞的内心:平静下的波澜)
很快,百余人的使团组建完毕。他们中有通晓胡语的向导(堂邑父,归顺汉朝的匈奴人,史称甘父),有善于骑射的武士,有熟悉地理的斥候。刘彻亲自在长安西门——雍门外为他们送行。(使团组建与关键人物:堂邑父)初秋的风带着寒意,吹拂着使团成员们年轻而坚毅的脸庞。
刘彻将象征着国家使命与使节身份的汉节(一柄装饰着牦牛尾的竹杖或木杖)郑重地交到张骞手中:“张卿!此节代表大汉!望卿持节不失,不负朕望!朕与大汉,等卿凯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