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啊,"李桂香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碗红糖水,"喝点热的,压压惊。"
张晓云接过碗,热气氤氲中看见母亲眼里的泪光。
"妈明天去后村找他们算账!"李桂香咬牙切齿,"小小年纪不学好..."
"妈,算了。"张晓云摇摇头,"大伯已经吓过他们了,应该不敢再来了。"
李桂香叹了口气,坐在女儿床边:"云啊,妈想过了,你也该说亲了。有个对象,那些二流子就不敢欺负你了。"
张晓云一口红糖水差点喷出来:"妈!我才十九岁!"
"十九还小?你丽丽姐十八就订婚了!"李桂香压低声音,"妈看周志远就不错,人家对你有意思..."
"妈!"张晓云耳根发热,"人家就是请我补课,没别的意思!"
李桂香撇撇嘴,显然不信:"那你脸红什么?"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村支书老刘的声音:"晓云!有你的信!深圳来的!"
张晓云心跳突然漏了一拍。深圳?除了周志远,还有谁会从深圳给她写信?
李桂香比女儿还激动,鞋都顾不上穿就跑出去:"来了来了!"
信很薄,信封上工整地写着"张晓云老师 收",落款是"深圳 周志远"。张晓云接过信,手指微微发抖。
"快拆开看看!"李桂香催促道。
张晓云躲进屋里,小心地拆开信封。里面只有一张信纸,上面是周志远工整的字迹:
"张老师:
您好!
深圳这边工程紧张,临时决定不回去了,可能要待到年底。小虎的学习就拜托您了,补课费我会按月寄回去。
上次的事(指张会计闹事),您处理得很好。我一直认为,您是个不一般的姑娘,在哪里都会发光。
随信附上车票一张,是八月十五号去深圳的。如果您有兴趣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很乐意当向导。
祝
教安
周志远 6月26日"
信纸里果然夹着一张硬质车票,从县城到深圳的。张晓云盯着车票,大脑一片空白。周志远这是什么意思?邀请她去深圳?
"写的啥?"李桂香探头探脑地问。
张晓云慌忙把信和车票塞到枕头底下:"没什么,就是说他暂时不回来了,让我继续给小虎补课。"
李桂香狐疑地看着女儿通红的耳根,但没再多问,只是叮嘱早点休息就出去了。
等母亲走后,张晓云又把信拿出来读了一遍,心跳如鼓。"您是个不一般的姑娘"——这句话在她脑海里回荡,像一滴蜜糖落入水中,慢慢化开,甜得让人发晕。
她把车票举到灯下看。硬座,八月十五号,正是暑假期间。算算日子,还有一个多月。去,还是不去?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清辉洒在床前。张晓云想起周志远说起深圳时闪亮的眼睛,想起他站在教室外听她讲课的样子,想起他说"在哪里都会发光"时的笃定... ...
枕头下的车票像一块烧红的炭,烫得她辗转难眠。去深圳?她一个农村姑娘,连县城都没去过几次,怎么敢想那么远的地方?可是... ...
"啪",一滴汗水从额头滑落,打在信纸上。张晓云这才发现,自己竟然紧张得出了一身汗。她把信和车票小心地收进《红楼梦》里夹好,决定先睡一觉再说。
第二天是周六,本该去周家湾给小虎补课的日子。张晓云起了个大早,换上干净的蓝布衫,把教案本和习题集装进布包。
"今天还去啊?"李桂香一边盛粥一边问,"周志远不是不在家吗?"
"答应的事就得做到。"张晓云接过粥碗,"再说小虎挺用功的,不能半途而废。"
走在山路上,张晓云格外警惕,手里攥着大伯给的那根铁棍。好在白天路上行人多,没再遇到什么麻烦。
周家还是老样子,院子里月季花开得正艳。刘梅热情地迎出来:"张老师来啦!小虎一大早就等着呢!"
周小虎确实比上次用功多了,不仅背熟了乘法表,还自己做了几道应用题。张晓云耐心地给他讲解错题,不时走神想到那封信... ...
"张老师,您怎么了?"周小虎突然问,"您今天老看窗外。"
张晓云回过神来,有些尴尬:"没什么,走神了。来,我们看下一题..."
补课结束,刘梅照例留张晓云吃饭。饭桌上,她忍不住问:"刘嫂,周同志...经常不回家吗?"
刘梅叹了口气:"是啊,一年到头在外头跑。这次说好回来一个月,结果才待了半个月就走了。"她给张晓云夹了块鱼肉,"志远这孩子,心野着呢。从小就不安分,总想往外跑。"
张晓云低头扒饭,没敢说自己收到了去深圳的车票。
"对了,"刘梅突然想起什么,"志远来信说给你寄了东西,收到了吗?"
张晓云筷子一顿:"收、收到了。"
"那就好。"刘梅笑眯眯地说,"志远很少主动给人写信,连给他大哥都懒得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