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北京城,依旧笼罩在一片料峭的寒意之中。风从北方吹来,卷起街角的尘土和碎纸,打在脸上,像冰冷的砂砾。残雪未融,堆积在宫殿的琉璃瓦檐下、衙署的石狮旁,以及寻常巷陌的背阴处,黑白斑驳,透着几分肃杀与凄清。
侯方域裹紧了身上略显单薄的官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紫禁城冰冷的石板御道上。寒风如同无形的刀子,穿透衣物,直刺骨髓。他刚从山海关外的平西侯府铩羽而归,身心俱疲,此刻更觉这北地的春寒,比严冬更甚,直凉到心里去。
回想起在吴三桂府邸的遭遇,尤其是那个叫戚睿涵的门客,侯方域便觉得面皮一阵阵发烫,心头无名火起,却又夹杂着难以言喻的羞愤与后怕。那戚睿涵,言辞之犀利,目光之毒辣,仿佛能穿透他精心修饰的言辞和伪装,直指他内心最深处的怯懦与投机。每一句质问,每一次揭疤,都让他无所遁形,如同被剥光了衣服扔在众目睽睽之下。还有那个叫董小倩的女子,看似温婉,眼神中的鄙夷却如冰锥般刺人。
“狂徒,皆是狂徒!”他低声咒骂着,不知是在骂吴三桂、戚睿涵,还是在骂那个让他受此屈辱的命运。他本是名满江南的复社公子,风流倜傥,文章锦绣,何曾想过会在这苦寒之地,受这等腌臜气。然而,摄政王多尔衮交付的招降重任彻底失败,他必须去面对那个权势熏天、喜怒无常的主子。
想到多尔衮,侯方域的心不由得又揪紧了。他加快了脚步,几乎是小跑着穿过一道道宫门,向着那座象征着权力顶峰的摄政王府邸而去。
摄政王府内,却是另一番天地。上好的银霜炭在巨大的铜盆中烧得正旺,发出橘红色的暖光,驱散了所有的寒意。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龙涎香,与炭火温暖的气息混合,营造出一种慵懒而威严的氛围。多尔衮端坐在紫檀木雕花的太师椅上,身披一件玄色狐裘,并未戴帽,露出光洁的前额和那条标志性的金钱鼠尾辫。他神色平静,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光滑的扶手,发出沉闷而规律的“笃笃”声,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又像是在思索着天下大局。
当内侍通报侯方域求见时,多尔衮的眉头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侯方域几乎是跌跌撞撞地进入殿内,暖意扑面而来,却让他打了个寒颤。他不敢抬头,疾走几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以头触地,声音带着长途跋涉的沙哑和刻意营造的惶恐:
“臣……臣侯方域,叩见摄政王殿下。臣……臣有负王爷重托,罪该万死!”
他伏在地上,感受着身下金砖传来的冰凉,与他额头上因紧张而渗出的细汗形成鲜明对比。他开始汇报,语言尽量保持着文人的修饰,但挫败感和对吴三桂、尤其是对戚睿涵的怨恨,让他难免添油加醋。
“……王爷明鉴,那吴三桂,冥顽不灵,非但不念王爷招揽之恩,反而口出狂言,说什么‘忠臣不事二主’,俨然以大明忠臣自居。其麾下兵将,亦是对我大清多有不敬之词。尤其……尤其是他府中那个叫戚睿涵的门客,此人牙尖嘴利,猖狂至极。不仅对臣百般羞辱,讥讽臣……臣贪生怕死,认贼作父,更对王爷您,对我大清基业,极尽诽谤之能事,说什么‘胡虏无百年之运’,‘窃据中原,必遭天谴’……还有一女子,名唤董小倩,亦是帮凶……臣,臣无能,未能完成王爷使命,反令王爷蒙羞,臣……罪该万死啊!”
侯方域的声音带着哭腔,将自己受的委屈放大到极致,将招降失败的责任大半推到了吴三桂的“顽固”和戚睿涵的“挑唆”上。他伏在地上,不敢抬头,耳朵却竖得老高,捕捉着上方任何一丝声响。
殿内一时陷入了沉寂。只有炭火偶尔爆裂发出的“噼啪”声,以及多尔衮手指持续敲击扶手的“笃笃”声。那声音不疾不徐,却每一下都像敲在侯方域的心尖上,让他冷汗涔涔,仿佛等待最后的审判。无形的压力如同实质般弥漫在温暖的空气中,让他几乎喘不过气。
良久,那敲击声停了。上方传来多尔衮听不出喜怒的声音,低沉而缓慢:
“哦?” 仅仅一个字,却让侯方域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他吴三桂,”多尔衮的声音依旧平稳,但字里行间开始渗出一丝冷意,“当真以为,凭着关宁那点残兵败将,和李自成给他的虚名,再加上一个只会耍弄唇舌的狂生,就能与我大清铁骑抗衡了?”
他微微停顿,像是给了侯方域一个反应的时间,但侯方域哪里敢接话,头垂得更低,几乎要埋进金砖的缝隙里。
“敬酒不吃……”多尔衮轻轻吐出最后四个字,声音陡然变得轻描淡写,却像一块寒冰投入暖室,让整个殿宇的温度都似乎下降了几分,“……那就只好请他吃罚酒了。”
侯方域浑身一颤,他知道,吴三桂和那个戚睿涵,已经彻底触怒了这位掌握着生杀大权的摄政王。
“罢了,”多尔衮挥了挥手,似乎懒得再在失败者身上浪费情绪,“既然他选择一条路走到黑,本王就成全他。战场上见真章吧。后面有的是机会,让他好好尝尝我大清铁骑和火器的厉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