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冬,南京城笼罩在一片莫名的紧张气氛中。四大藩王——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被朱元璋一道紧急诏书同时召回应天。此刻,他们正跟随在皇帝的銮驾之后,彼此交换着困惑的眼神。
"三哥可知道父皇急召我等所为何事?"年轻的燕王朱棣策马靠近晋王朱棡,压低声音问道。
晋王摇头,眉头紧锁:"京师一切如常,北元也无异动。父皇此举,实在令人费解。"
秦王在一旁冷哼:"莫非是朝中又出了什么乱子?"
唯有周王朱橚显得较为平静,这位醉心医药的亲王对朝政向来不甚热衷,此刻反而打量着路旁的草木,似乎在研究其药性。
正当诸王各怀心思时,銮驾在宫门前突然停下。只见王卓与蒋瓛匆匆赶来,跪迎圣驾。
"臣王卓(蒋瓛),叩见陛下!"
朱元璋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王卓身上:“免了。咱听说你们回来了,还带了不少稀罕物?朕正欲带他们兄弟前往校场。”他特意看了四大藩王一眼,“今日之事,关乎大明国运,尔等需仔细观看。”
王卓连忙躬身回禀:“托陛下洪福,此次往来顺利。臣已与‘东大’官方正式接触,东大方面表达了与大明沟通之意愿。此次主要采买了一些有助于改善宫廷政务效率与生活便利之物,如 ‘平板电脑’,灯具,电视,以及能自生电力、无需烛火的‘光伏设备’等。”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此外,为表其敬意,‘东大’特意无偿赠送了一批新式军械,其威力……堪称国之重器。”
“无偿赠送军械?”朱元璋的眉头瞬间拧紧,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带着极大的诧异和审视,“是何道理?何种军械竟当得‘重器’二字?”
王卓侧身示意蒋瓛:“具体形制与效能,请蒋指挥使为陛下禀明。他已亲自查验并习得使用方法。”
蒋瓛立刻上前一步,单膝跪地,抱拳沉声道:“启奏陛下,东大所赠军械,确非世间凡铁!其威力之可怖,射程之悠远,发射之迅捷,皆远超我等想象。言语苍白,难以描述其万一。为保万全且直观,臣恳请陛下移驾校场,臣可当场为陛下演示其效能,并呈上臣此行详察后之奏报。” 他说着,从怀中恭敬地取出了那份《恭陈异世见闻利弊疏》。
朱元璋目光锐利地看了蒋瓛一眼,沉默片刻,接过奏折:“摆驾,去校场!”
诸王怀着满腹疑虑,跟随御驾前往西郊校场。燕王朱棣与晋王朱棡交换了一个凝重的眼神,秦王朱樉则面露忧色,周王朱橚若有所思,显然对所谓的“军械”并不十分在意。
车驾转向,在一路肃静中疾驰向西郊校场。车驾内,朱元璋一言不发,仔细地翻阅着蒋瓛那份字字惊心的奏折,面色时而震惊,时而凝重,时而陷入深思。
到达校场后,禁军与锦衣卫已将此地围得水泄不通。那个巨大的钢铁集装箱静静地矗立在场中,散发着冰冷的异域气息。
在蒋瓛的指挥下,士兵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将物资分门别类卸下。蒋瓛并未急于展示那些杀伤性武器,而是先从一个标注着“观测器材”的箱中,找出了一具95式望远镜,调试好后,恭敬地呈给朱元璋。
“陛下,此物名为‘望远镜’,乃‘东大’军中之常备之物。请陛下以此观之,可视远如近,明察秋毫。”
朱元璋将信将疑地接过这造型奇特的“双筒竹节”,按照蒋瓛的指引举到眼前。下一刻,他明显顿了一下——远处城墙上的砖缝、旗帜上的纹饰、甚至更远处树梢的鸟儿都清晰地拉到了眼前!他缓缓移动着望远镜,校场四周、远山轮廓尽收眼底,其效果远超他见过的任何西洋贡品千里镜。
“好!好一个千里眼!”朱元璋忍不住低声赞了一句,对“东大”的“工巧”有了最直观的第一印象。
此时,蒋瓛指挥的心腹已在远处布置好各类靶标——草人阵、厚木板、甚至一道夯土矮墙。
“陛下,请容臣为您演示‘东大’军中之利器。”蒋瓛声音沉稳,首先打开一个长箱,取出一支56式半自动步枪。他熟练地装弹上膛,举枪、瞄准、击发!
“砰!砰!砰!”
清脆的枪声划破校场的寂静,远处的草人应声接连倒地,身上出现明显的贯穿孔洞。射击速度远胜火铳,且几乎无烟。
朱元璋拿着望远镜的手微微一紧。
接着,蒋瓛换上一支 56式冲锋枪。
“哒哒哒哒哒……!”
一阵急促连续的爆响如同撕裂布帛,子弹泼水般扫向那片厚木板,木屑纷飞间,木板顷刻被打得千疮百孔,碎裂开来!其火力之密集凶猛,让所有围观的大明将士脸色发白。
朱元璋的呼吸明显粗重了几分。
随后是56式班用机枪的演示。长长的弹链填入,蒋瓛扣动扳机。
“咚咚咚咚……!”
低沉而持续的怒吼声响起,子弹形成的金属风暴如同一把无形的镰刀,将更远处的一片夯土矮墙打得尘土飞扬,肉眼可见地被“削”去了一大块!其持续的压制力和破坏力,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火器”的认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