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远认真听着,快速浏览着预算表,心中对蒋枬的细致和老道有了直观认识。这位从边西大学党委副书记位置上来的厅长,在教育系统根基深厚,门生故旧遍布全省,其超然地位并非虚言,做事也确实有章法。
接下来是人社厅李正阳厅长。他也拿出了一份材料,风格与蒋枬的学院派不同,更侧重于宏观数据和政策设计。
“何秘书,各位,”李正阳声音洪亮,“我们人社厅也做了一个初步分析。从全国范围看,我国电机行业从业人员基数庞大,但人才结构问题突出。高素质人才占比不足10%,其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约占9%,中专及以下学历的超过50%。从岗位分布看,生产操作人员占比过高,超过50%,而研发、设计、管理等核心技术人才占比明显偏低。”
他用数据揭示了问题的严峻性,接着提出了人社厅的方案:“因此,在加大本土人才培养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引凤筑巢’。我们建议,实施一个 ‘十百千电机高端人才引进计划’ 。具体来说:瞄准国际前沿,引进50名左右在电机集成化、系统化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或突出成果的顶尖人才;聚焦国内一流,引进500名在电机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或重要应用成果的核心骨干人才;同时,面向产业发展一线,引进5000名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或技师等级的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
李正阳也算了一笔账:“对于这‘十百千’人才,我们需要有竞争力的政策支持。初步考虑,对顶尖人才,综合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团队建设等,人均扶持力度需达到200万元左右,50人即需1亿元;对核心骨干人才,人均扶持100万元,500人需5亿元;对技术工人,提供适当的技能补贴和培训支持,预计需1亿元。三项合计,共需专项资金约7亿元。”他强调,“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作为承接这些高端人才的第一站,待产业生态形成后,再逐步引导其向企业流动,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教育和人社两位厅长发言完毕,目光都投向了财政厅长宫侬才。压力瞬间来到了“财神爷”这边。
宫侬才一直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点。见轮到自己,他抬起眼皮,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语气带着财政官员特有的审慎和“哭穷”常态:
“蒋厅长、李厅长规划得很好,何秘书的议题也确实是省委省府的战略重点。道理我都懂,方向我也支持。但是,”他重重地叹了口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两位这一开口就是12亿加7亿,19个亿。我现在手头的情况是,‘十个桶,三个盖’,哪里冒泡盖哪里,捉襟见肘啊。”
他看了一眼何明远,又看了看蒋、李二人,提出了一个看似折中的方案:“省里正在筹备组建总规模200亿的创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电机产业是重点支持方向。蒋厅长说的办学经费,李厅长说的人才引进,说到底都是为了产业发展。能不能……等省委正式批复电机产业基金方案后,从基金里统筹解决?或者,把这两项直接打包,作为子项目纳入产业基金的支持范围?这样也能缓解一下当前的一般公共预算压力。”
这个提议听起来似乎合理,但蒋枬立刻表示了反对,他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宫厅长,基金支持产业项目固然重要,但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耽搁一刻,反映到产业发展上可能就是一年甚至数年的滞后。等到基金批复、流程走完,恐怕就错过了布局的最佳时机,我们再想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难度就更大了。教育投入,等不得啊。”
会议一时陷入了僵局。财政的困难是现实,但教育和人社的需求同样紧迫且理由充分。
何明远一直安静地听着双方的陈述,大脑飞速运转。他深知,在政府体系内,很多事就卡在“钱”这个字上。他必须找到一个破局的办法。
“三位领导,”何明远开口,打破了短暂的沉默,他的目光首先看向宫侬才,语气平和而务实,“宫厅长,发展电机产业,构建新增长极,是省委省政府定下的大战略,这一点毋庸置疑。刚才李厅长也分析了我们和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这差距恰恰是我们的机遇,但抓机遇需要投入。咱们现实一点,就蒋厅长和李厅长提出的这个初步方案,在不影响其他必需支出的前提下,省财政今年最多能挤出多少资金来支持?”
宫侬才沉吟了片刻,似乎在心中快速盘算着各项资金的盘子,最后伸出五根手指:“5个亿。最多5个亿,这已经是极限了,还得从其他一些非紧急项目里硬挤出来。”
5个亿,正好覆盖了人社厅提出的7亿人才引进资金的大部分,但离19亿的总需求相差甚远,更别提教育厅那12亿的办学经费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