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时盯着电脑屏幕上自动切换的屏保,那是一张十多年前的照片,照片里的他和周卓站在青海湖边,两人笑得都有些睁不开眼,背景是湛蓝得有些不真实的湖水和金黄的油菜花田。那时他们刚过三十,觉得人生漫长,未来的一切都像那片湖水和花海一样,广阔而明媚。
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数字无声地跳动了一下:00:00。
九月五日。他的四十五岁生日。
没有预想中的感慨万千,内心平静得像一潭死水,甚至懒得去关闭那个刺眼的屏保程序。他只是在想,大数据模型能否准确预测出,一个中年男人在他四十五岁生日第一秒时的情绪状态值?是应该标记为“平静”、“麻木”,还是更接近于“空洞”?
书房门外一片寂静。这套两百平米的公寓,在晚上十一点后就像一座精心装修过的坟墓。妻子——哦,前妻——周卓在一个月前就已经搬去了城东的酒店式公寓。离婚协议是上周正式签字的,作为他四十五岁生日的“预备礼”。
二十年婚姻,解体得像一场无声的爆炸,没有激烈的争吵,只有日复一日的冷却和最终默契的沉默签字。唯一的“财产”分割争议,是他们共同养了十五年,如今已老态龙钟的金毛犬“卡卡”。最终,卡卡跟了周卓,因为陈时自知无法像她那样细心照料。
他移动鼠标,关掉了那张过于明亮的照片,屏幕恢复了原本的样子——密密麻麻的代码行和数据处理界面。这才是他熟悉的世界,一切都可以被量化、分析和预测。情感除外。
桌角的手机屏幕忽然亮起,不是祝福短信——那些早在几小时前就已零星到来,被他统一设置了免打扰。是一条推送通知,来自一个他亲自设计架构,但几乎从不主动使用的APP——“余温”。
“余温提醒您:一位与您匹配度高达87%的‘时间卖家’已上线,一段优质的‘咖啡时光’正在等待拍卖,起拍价:45分钟。”
陈时的手指顿了一下。
“余温”,一个听起来就带着些许怜悯和无奈的平台。它的创意源于他三年前的一个突发奇想:现代社会,中年人最稀缺的是时间,最过剩的,是情感破碎后残留的、无处安放的“余温”。那么,这些碎片化的、被浪费的情感时间和注意力,是否可以被量化、交易?
于是,他创造了这个平台。离异、丧偶或只是感到孤独的中年男女,可以在这里拍卖自己闲置的、可能原本属于伴侣的时间,比如“一杯咖啡的时间”、“一场电影的时间”、“散步半小时”。购买者支付的,可以是货币,也可以是等额的自己的“时间券”。本质上,这是一场针对情感残值的数字化重组和消费。
作为创始团队的核心技术顾问,他拥有最高权限的后台账号,却从未参与过任何一次交易。他像一个上帝,旁观着这个由他一手构建的、弥漫着淡淡哀伤与功利的数字集市。
87%的匹配度?算法是基于他的浏览记录、职业标签、甚至那份刚刚更新为“离异”的婚姻状态计算出来的吗?他下意识地点开了推送。
卖家的头像是一张侧身望向窗外的剪影,看不清面容,只有优雅的颈部线条和略显疏离的姿态。ID叫“Chronos”,希腊神话中的时间之神。简介很简单:“清理过去,或许也能帮您整理现在。”
职业一栏写着:“数字遗产规划师”。
陈时微微挑眉。一个专门帮逝者清理社交账号、处理数字足迹的职业,和一个创建了“情感时间交易平台”的人,匹配度87%?这算法到底是精准还是讽刺?
他鬼使神差地点进了那个拍卖界面。“一杯咖啡的时间”,地点由卖家定,时间在本周六下午。当前还没有人出价。起拍价后面那个数字“45分钟”,像是对他年龄的一个小小调侃。
就在他犹豫着是否要关掉页面时,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了。
是周卓。
她手里提着一个小小的纸袋,站在门口,没有立刻进来,似乎也在斟酌着界限。她看起来没什么变化,只是眉宇间带着一丝卸下重担后的疲惫。
“还没睡?”她先开了口,声音很轻,怕打破这夜的寂静。
“嗯,有点工作。”陈时不动声色地按灭了手机屏幕。他并不想让她知道,在四十五岁生日的第一分钟,他正在浏览一个“孤独拍卖”APP。
周卓走进来,将纸袋放在书桌一角。“路过以前你常买的那家店,看到还有芝士蛋糕,就买了一个。我记得……你以前生日会吃这个。”
她的语气很平淡,没有刻意示好,也没有过多的感伤,就像是在处理一件分手后未尽的琐事。
“谢谢。”陈时点点头,目光扫过纸袋,熟悉的logo。“卡卡怎么样?”
“睡了,它现在睡得越来越早。”周卓顿了顿,目光在书房里扫了一圈,这里还保留着太多共同生活的痕迹,“你……还好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