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林阳虽胜,夺下淮阴城,却未真正掌控徐州。比起眼前的捷报,他更关心另一桩事。
“但说无妨。”
“敢问先生先前为何建议主公调遣藏霸的泰山军?”糜竺目光灼灼盯着陈珪。
这老狐狸与自己同属徐州本土势力,但事关州主废立,他不得不谨慎。若双方立场相左,后续谋划便要大改!
“子仲静候便是,不出数日,你自会明白。”
陈珪抚须轻笑,未透半分口风。
“你我同在一条船上。”
他连儿子陈登都派往广陵辅佐林子远,立场不言自明。至于调遣藏霸,他自有深意。
糜竺能供钱粮,他陈珪岂会毫无筹谋?
陈珪这般讳莫如深,倒叫糜竺彻底摸不着头脑。
此刻淮阴城外军营中——
“李哥!跟着你投奔主公,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李虎的旧部们啃着卤鸡腿,扒拉着油汪汪的米饭,个个吃得满嘴流油。
“记得吃完去战俘营多走动,劝劝那些榆木脑袋——别给陶谦老儿当替死鬼!”李虎嚼着卤蛋叮嘱道。
眼前这批人已非他旧部。自他献城归顺林阳后...
(
大军攻入城中,李虎从一名伍长破格晋升为别部司马,统领三千兵马!
林阳命他从降卒中挑选士兵,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场景——
“李统领,你这到底招降了多少人?”
战俘营的负责人看着李虎的操作,眼皮直跳。
每次拉出一批俘虏,让他们吃饱喝足后再放回去宣扬,原本一万多人的降卒营地,如今只剩几千人了!
“嘿嘿,我这也是为主公分忧嘛!”
这些人本是陶谦的旧部,彼此之间大多相识。李虎不忍看他们受苦,便尽量拉他们一把,结果队伍越扩越大——他麾下三千人早就满编,可看着昔日同袍受罪,他实在不忍置之不理。
与此同时,淮阴城内——
“主公,此战共收降六千士卒,守将赵昱战死,城中百姓已妥善安置,秩序恢复如常。”
县衙内,程昱正向林阳汇报战况。
大战已过去数日,赵昱麾下除陶谦本部精锐外,其余士卒几乎没有抵抗便纷纷归降。毕竟连偏将任豪都带着丹阳精锐撤逃,留守者自然不愿白白送命。
“将赵昱厚葬吧。”
林阳对这位城破时仍率亲兵断后的将领心怀敬意。如此忠义之人,值得以礼相待。
“是,主公!”属下行礼后即刻去安排。
“主公,我军现有降卒一万六千人,是否暂驻淮阴整训?”程昱提出了关键问题。
淮阴城外那场战役后,林阳军中又收编了近万名降兵。
这些降卒数量已超过原本军队半数以上。
最初林阳仅带四万士兵出征。
经历淮阴之战后,部队减员至三万人。
然而在收编降卒后,军队规模反而突破四万大关。
这种情况确实相当危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看押的降卒以及从淮阴周边收拢的降兵数量仍在持续增长。
若不及时整顿,军队战斗力将面临严重问题。
"这..."
听完程昱的汇报,林阳不禁愣住了。
怎么打着打着兵力不减反增?
这些降卒的归顺比例实在高得反常。
林阳清楚古代战争直接战死者不多。
但以往的降卒归顺率哪有这么夸张?
几乎可用百分之百来形容了。
难道自己的队伍就这么有吸引力?
初平二年三月,淮阴城
自从攻占淮阴后,林阳大军驻扎城外。在收编四处溃散的降卒后,部队规模迅速扩大。
除陶谦少数亲信外,其余士卒很快都融入了林阳军中。
短短时间内,原本三万人的部队在降卒补充下膨胀至五万之众。
面对如此异常的降卒比例,林阳不得不命令全军在淮阴休整一个多月。
"徐州真是块宝地!"
站在淮阴城头,林阳眺望着广袤的平原和农田。
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
能安居乐业的地方实在不多。
荆州算一处,益州也勉强算得上。
徐州,眼下只能算半壁之地!
这江南水乡若非连年兵祸,本该是天下至富之境!
可惜!
生逢乱世,徐州恰为兵家必争之所!
这般太平光景,恐怕难以持久了!
"林将军如今攻克淮阴,已打开徐州门户,天下诸侯之中必有将军立足之地!"
陶谦此战损兵折将,短期内再难集结兵力与林阳抗衡。
郭嘉负手而来,面带笑意说道。
这月余见闻让他恍然:
为何张超、陶谦会败得如此彻底!
即便休战期间,林阳麾下将士仍能日日荤腥不断。
这般惊人的后勤保障!
餐餐鸡蛋鸡腿的供养,难怪那些士卒个个膀大腰圆!
"区区淮阴小城,不及奉孝高才之万一。"
林阳收敛思绪,对郭嘉真诚说道。
这绝非客套,
而是肺腑之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