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的清晨,明泽医院国际会议中心的玻璃穹顶透着柔和的晨光,可容纳2000人的会场内已座无虚席。沈知行站在后台,整理着手中的会议议程,耳边传来工作人员调试麦克风的细微声响——今天,是明泽医院自开诊以来第一次召开全院管理层大会,参会人员涵盖了医院核心管理架构的每一环:资金助手周明、行政助手林薇、后勤助手赵磊三位“二把手”,以及330个专科的副院长、总主任、主任、副主任,共计1653人。
“沈院长,参会人员已全部到齐,各专科的签到率100%,可以开始了。”林薇快步走过来,递上一份签到统计表,指尖划过表格里密密麻麻的名字,“罕见病专科、心内科、神经外科这些重点科室的管理层都坐在前排,方便后续发言。”
沈知行点点头,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通往会场的大门。当他走上主席台时,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有期待,有好奇,更有对这位年轻院长的认可。他走到话筒前,目光缓缓扫过会场,声音沉稳而有力:“欢迎各位来到明泽医院第一次管理层大会。从医院奠基到开诊运营,再到智能分流系统上线,咱们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别人可能需要三年才能做到的事,这离不开在座每一位的努力。但今天不是庆功会,而是要明确‘我们是谁、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为明泽医院的长远发展定好方向。”
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沈知行抬手示意安静,继续说道:“首先,我要明确医院的管理架构——这是所有工作的基础,也是避免后续出现职责混乱的关键。”他抬手示意周明、林薇、赵磊起身,“资金助手周明、行政助手林薇、后勤助手赵磊,这三位是医院的‘二把手’,分别负责财务、行政人事、后勤基建三大板块,他们的职位与各专科副院长平级,互不隶属,但需协同配合——比如周明要为各专科的设备采购提供资金支持,林薇要协助专科完成医护人员招聘,赵磊要保障专科的后勤供应,任何环节都不能脱节。”
周明站起身,对着台下微微颔首:“我会每月向各专科副院长提交资金使用报表,各专科的预算申请需提前一周提交,我会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同时,我会定期开展财务培训,帮助各专科规范费用管理,避免出现超支或浪费的情况。”
林薇也跟着补充:“行政人事板块会为各专科提供‘一站式服务’,从医护人员的绩效制定到职称评定,从科室制度的完善到对外沟通协调,我们都会全程协助;后续每月会召开一次人事协调会,收集各专科的需求,及时解决人员管理中的问题。”
赵磊最后发言,语气务实:“后勤团队会建立‘专科对接人’制度,每个专科都有专属的后勤对接员,负责处理设备维修、物资供应、环境清洁等问题,接到需求后保证30分钟内响应,24小时内解决;地下三层的电力和网络系统会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检修,确保不影响各专科的正常运转。”
台下的专科副院长们纷纷点头,罕见病专科副院长苏芮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之前她一直担心实验室的设备升级会遇到资金和后勤瓶颈,现在看来,三大助手的职责划分清晰,后续沟通会更顺畅。
“接下来,明确各专科的内部管理架构。”沈知行的声音再次响起,目光落在前排的专科副院长们身上,“各专科副院长是科室的‘一把手’,全面负责科室的诊疗、管理、发展规划,拥有科室人员调配、设备申请、诊疗流程优化的决策权;专科总主任协助副院长,重点负责医疗质量把控,比如病例审核、手术安全监督、疑难病例会诊等,确保诊疗符合三甲标准;专科主任和副主任则分管亚专科或具体业务,比如门诊接诊、住院患者管理、科研项目推进等,形成‘副院长统筹、总主任抓质量、主任抓执行’的三级管理体系。”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特别强调一点:所有管理层人员,除了三位助手,都必须参与临床诊疗——专科副院长每月至少主刀5台手术,总主任每月主刀8台,主任和副主任每月主刀10台。我不希望看到‘只管不管诊’的管理者,只有亲自参与临床,才能真正了解患者的需求,才能发现科室管理中的问题。”
神经外科副院长陈立立刻举手提问:“沈院长,我们科室的手术难度普遍较高,每月5台主刀手术的压力不小,能不能适当调整?”
沈知行摇摇头,语气坚定:“不能调整。神经外科的手术难度高,更需要副院长亲自参与,一方面能把控手术安全,另一方面也能为年轻医生做示范,带动整个科室的技术水平提升。如果确实遇到手术扎堆的情况,可以提前和林薇沟通,协调其他科室的医生支援,但主刀数量必须达标,这会纳入年度考核,直接与绩效和晋升挂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