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的明泽医院,晨雾还未完全散去,沈知行已经换好白大褂,手里攥着两份文件站在ICU门口——一份是昨夜五位转诊患者和高危手术病人的最新监护记录,另一份是各科室提交的晨间病情简报。他指尖在“28岁高处坠落伤患者(编号ICU-01)”的名字上停顿片刻,抬头看向护士长:“ICU-01和五位转诊患者的生命体征,凌晨有没有出现波动?”
护士长快速翻开手里的记录本,声音清晰:“ICU-01术后六小时血压曾降到88/55mmHg,我们追加了胶体液输注,现在稳定在105/65mmHg;三位急性心梗患者(ICU-02至ICU-04)的冠脉支架术后无再狭窄,心肌酶指标持续下降,ICU-05的脑出血患者颅内压从28mmHg降到18mmHg,意识评分从5分提升到8分,能简单回应指令;ICU-06的重症肺炎患者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5%,已经从高浓度吸氧切换到普通鼻导管,呼吸机参数也下调了。”
沈知行点点头,推开ICU的门,消毒水的气息里掺着一丝营养液的清甜。他先走向最里面的ICU-01病床,年轻人还在睡着,脸色比昨夜红润了些,腹部的手术切口覆盖着无菌敷料,引流管里的液体已经从暗红色变成淡红色。沈知行轻轻掀开被子,目光落在患者右下肢的外固定支架上——支架的螺栓没有松动,皮肤也没有出现红肿,他伸手碰了碰患者的脚踝,对方的脚趾轻轻动了一下。
“他凌晨两点醒过一次,能认人,还问自己的腿能不能保住。”床边的责任护士低声说,“我们跟他说骨折固定得很稳,后续会有康复师介入,他才放心睡过去。”沈知行“嗯”了一声,俯身贴近患者耳边,声音放轻:“我是沈知行,你的手术很成功,今天上午会给你做床旁超声,看看肝脾的愈合情况,不用紧张。”话音刚落,患者的睫毛颤了颤,嘴角微微上扬。
离开ICU-01,沈知行径直走向ICU-02的病床。62岁的患者正半靠在床头,手里拿着手机跟家人视频,看到沈知行进来,连忙想坐起身。沈知行快步上前按住他的肩膀:“别动,刚做完支架手术,要少用力。”他接过患者递来的手机,对着屏幕里的家属笑了笑:“老爷子现在心肌供血很稳定,今天会停掉静脉抗凝药,换成口服药,再观察两天就能转到普通病房。”
家属在屏幕那头连连道谢,患者却红了眼眶:“沈院长,昨天我晕过去的时候,还以为再也见不到老伴了,你们医院的医生护士跑得比我儿子还快,导管室的门都是敞开等着的。”沈知行拍了拍他的手背,目光扫过床头的用药单——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剂量都精准对应患者的体重,心率和血压的记录每隔半小时就有一次,他在心里默默点头:心内科的术后管理确实做到了“精准到分”。
走到ICU-05的病床前时,38岁的脑出血患者正睁着眼睛,护士正用棉签蘸水帮他湿润嘴唇。“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沈知行轻声问。患者张了张嘴,声音有些含糊:“李……李明。”“知道现在是早上吗?”沈知行又问。李明缓慢地点点头,手指微微抬起,指向窗外的阳光。护士长在一旁补充:“他刚才还指了指床头的日历,应该是想知道自己住了多久院。”
沈知行拿起床头的笔和纸,写下“你已经住院1天,恢复得很好”,递到李明面前。李明看着纸上的字,眼睛亮了起来,用力点了点头。沈知行又写下“有哪里不舒服就眨两下眼睛”,李明眨了眨眼,没有额外动作——这意味着他没有头痛、恶心等不适,颅内压控制得很理想。
最后一站是ICU-06的病床,5岁的重症肺炎患儿正躺在妈妈怀里,小脸上还带着吸氧管,手里攥着一个小熊玩偶。“小朋友,能不能跟我打个招呼?”沈知行蹲下身,声音放得格外温柔。患儿怯生生地看了他一眼,往妈妈怀里缩了缩,却悄悄把小熊玩偶举了起来。患儿妈妈红着眼眶说:“昨天来的时候还发着高烧,呼吸都费劲,现在已经能自己玩一会儿了,刚才还喝了小半碗粥。”
沈知行摸了摸患儿的额头,温度正常,又看了看呼吸机的参数——呼吸频率从35次/分降到22次/分,潮气量也恢复到正常范围。“今天会做床旁胸片,要是肺部炎症吸收得好,后天就能试着撤掉呼吸机。”他对着患儿妈妈说,又捏了捏患儿的小手,“等你好了,叔叔让食堂给你做你爱吃的草莓布丁。”患儿眼睛一亮,终于小声说了句:“谢谢叔叔。”
上午九点,沈知行准时出现在急诊中心的总结会现场,手里的记录本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从早上的巡查情况来看,六位患者的恢复都超出预期,但有三个细节需要重点关注。”他把记录本放在桌上,目光扫过参会的科室负责人,“第一,ICU-01的下肢血液循环需要密切监测,骨科要安排康复师每天做两次床旁康复,避免出现深静脉血栓;第二,ICU-05的语言功能恢复要提前介入,神经外科联系康复科,今天就开始语言训练;第三,ICU-06的营养支持要调整,儿科和营养科一起制定专属食谱,确保患儿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