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的明泽医院专科楼,罕见病科与癌症科的门诊区已比其他科室早半小时启动运转。导诊台的电子屏上,“本地患者”“异地患者”“本地转诊”“异地转诊”四个通道标识清晰,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正用工作机快速核对预约信息,人群中既有拖着行李箱的外省患者,也有由本地基层医院医护陪同的转诊病例,操着各地口音的咨询声与打印机的轻响交织,却在系统的调度下井然有序。
沈知行站在专科楼三层的观察廊,平板上的智能系统正实时更新两科的接诊数据:罕见病科开诊40分钟接诊68人,其中异地转诊患者占比53%;癌症科接诊82人,本地转诊与异地转诊患者各占41%、38%。“昨天新增了12例罕见病跨省转诊申请,包括3例肺泡蛋白沉积症、2例遗传性血管性水肿,都是本地医院无法确诊的病例。”行政助手林薇指着系统中的病例标签,“癌症科那边,来自江浙的胰腺癌患者和东北的肺癌患者预约量增长最快,大多是冲着我们的‘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来的。”
罕见病科:在“小众”里找精准,于“跨省”中守希望
七点四十分,罕见病科诊室里,主任张岚正对着电脑屏幕与云南某县医院的医生进行远程会诊。屏幕那头,医生举着模糊的胸部CT影像:“患者反复咳嗽、气促半年,我们怀疑是肺炎,但治疗无效,当地做不了基因检测。”张岚滑动鼠标,调出患者通过转诊系统上传的病史资料,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结合症状和影像学特征,高度怀疑肺泡蛋白沉积症,先安排患者做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基因检测样本我们派专人对接,24小时出初步结果。”
放下耳机,张岚立刻接待门口等候的本地转诊患者。这是一位10岁的男孩,由妈妈抱着走进诊室,手里攥着厚厚的病历本。“孩子全身反复水肿,本地医院查不出原因,说可能是罕见病,让我们来这儿试试。”母亲的声音带着哭腔。张岚接过病历,工作机同步弹出基层医院的转诊备注:“疑似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补体C1酯酶抑制剂偏低。”她立刻开单:“先做补体系统检测和基因测序,系统已预约好检验科的加急通道,下午就能出结果。”
在罕见病科的检查区,来自山西的异地患者李女士正等待肺功能测试。“我在当地被误诊了三年,说是哮喘,直到上个月看到明泽医院确诊了全国第17例肺泡蛋白沉积症的新闻,才赶紧过来。”她掏出手机,展示着自己辗转五家医院的检查报告,“没想到刚提交转诊申请,就收到了系统推送的‘就诊指南’,连怎么坐车、住哪儿都写得清清楚楚,还提前帮我预约了检查,太省心了。”
为了应对罕见病患者“确诊难、转诊难、治疗难”的问题,医院专门搭建了“罕见病转诊数据库”,联动夏国27个省份的基层医院,收录了1200余种罕见病的诊疗标准与病例库。“只要基层医院上传疑似病例,系统就会自动匹配我院的相似病例和诊疗方案,提前启动检查预约,患者到院后直接进入‘确诊-治疗’闭环。”张岚介绍,仅本月就通过该系统确诊了32例罕见病患者,其中28例来自外省。
上午十点,沈知行来到罕见病科的MDT会诊室。这里正为一位来自新疆的罕见病患儿召开多学科会议,神经科、遗传科、影像科的专家围坐一堂,屏幕上同步显示着患儿的基因测序结果和影像学资料。“孩子患的是脊髓性肌萎缩症,需要长期使用靶向药物。”遗传科专家说,“我们已通过系统对接药企的援助项目,患者家属不用自己跑流程。”沈知行点头,看着系统自动生成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从用药剂量到康复训练计划,每一项都标注得精准清晰。
癌症科:在“攻坚”中求突破,于“协同”中暖人心
上午八点二十分,癌症科的门诊区已是人声鼎沸,但秩序井然。导诊护士拿着工作机,快速分流患者:“您是本地转诊的胃癌患者吧?系统已同步您的病理报告,直接去3号诊室找王主任;这位来自江苏的肺癌患者,先去做增强CT,结果出来后参加10点的MDT会诊。”
癌症科主任陈明正在诊室里接待一位本地患者。“我上周在社区医院查出肺癌,医生说你们这儿的微创手术做得好,当天就帮我转诊过来了。”患者说着,系统自动弹出他的术前检查数据:“肿瘤大小2.3cm,未发生转移,符合胸腔镜微创手术指征。”陈明立刻在系统上开具手术通知单:“下周三安排手术,主刀医生是李副主任,他擅长这类早期肺癌的微创治疗,系统里有他的手术视频,您可以先看看。”
在MDT会诊室,一场针对异地转诊患者的讨论会正激烈进行。屏幕上是来自东北的晚期肺癌患者的影像资料,肿瘤已侵犯纵隔淋巴结。“患者年龄72岁,有高血压病史,无法耐受化疗。”放疗科专家说,“建议采用免疫治疗联合精准放疗,我们已通过系统调取了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存在PD-L1高表达,适合免疫治疗。”呼吸科专家补充:“患者有慢阻肺,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肺功能,系统已预约好每日的肺功能检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