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家属通过视频参会,听到方案后激动地说:“在老家跑了好几家医院,都说没好办法,没想到来这儿当天就有了方案,还不用我们来回跑,太感谢了!”陈明对着镜头说:“您放心,系统会每天给您推送患者的治疗进展和护理要点,有问题直接在系统上留言,我们会及时回复。”
为了提升癌症诊疗的精准度,医院引入了“智能肿瘤靶区勾画系统”,能自动识别肿瘤边界,精准度比人工提升30%。“以前勾画靶区要花2-3小时,现在系统10分钟就能完成,还能结合患者的基因数据、病理类型自动推荐治疗方案。”放疗科副主任介绍,本月通过该系统完成的精准放疗已达46例,其中32例是异地转诊患者。
上午十点半,沈知行走进癌症科的病房区。这里的“异地患者专属病房”里,设施齐全,每张床头都配有智能终端,患者可直接查看治疗方案、费用明细,还能预约家属探视。一位来自湖南的乳腺癌患者正通过终端与家人视频:“医院里什么都有,医生护士都很照顾我,你们不用惦记。”家属在视频那头笑着说:“能在手机上看到你的治疗记录,我们也放心了,多亏了朋友推荐你们这儿。”
癌症科的康复区里,几位患者正跟着康复师做术后训练。“我是上个月从河南转诊来的,做了结肠癌手术,现在恢复得很好。”一位患者说,“医院还组织了癌症患者互助群,里面有各地的病友,大家一起交流康复经验,比一个人扛着强多了。”康复师补充:“系统会根据每位患者的恢复情况,自动生成个性化康复计划,每天推送训练视频,即使出院了也能跟着练。”
口碑共振:技术与服务的双重引力
中午十二点,食堂里,罕见病科和癌症科的医护人员终于能歇口气。张岚扒了几口饭,手机就响了——是云南的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家属发来的消息,说检查结果已出,确诊了,感谢她的精准判断。“每次收到这样的消息,都觉得再累也值了。”张岚笑着说,“现在越来越多的罕见病患者知道我们这儿,上个月还有一位来自海南的患者,坐飞机转高铁赶过来,就为了求个确诊。”
陈明则和几位医生讨论着下午的手术方案。“那位江苏的肺癌患者,系统已匹配了相似的手术案例,主刀医生提前做了预案,手术风险降低了不少。”他说,“现在我们的癌症MDT模式在全国都有口碑,不少外省医院直接把疑难病例转诊过来,这是对我们技术的最大认可。”
患者间的口碑传播更具力量。在癌症科的候诊区,几位来自不同省份的患者家属凑在一起聊天:“我家老爷子是听病友说的,去年在这儿做的肝癌手术,现在恢复得很好,我们才过来的。”“我是在癌症患者论坛上看到的,明泽医院的免疫治疗效果特别好,还有专门的异地患者服务,不用愁住宿和医保。”“本地医院的医生直接给我推荐这儿,说他们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来这儿准没错。”
这些口碑的背后,是技术的硬实力,更是服务的软实力。林薇在指挥中心汇报:“通过系统监测,近一周‘明泽医院 罕见病’‘明泽医院 癌症MDT’的搜索量增长400%,社交媒体上的正面评价占比99%,有12家外省医院发来合作申请,想加入我们的专科转诊联盟。”
周明则带来了好消息:“针对罕见病和癌症患者的专项救助基金已到位,系统已上线申请入口,符合条件的患者可直接提交申请,审核通过后自动拨付费用。”赵磊补充:“异地患者的住宿问题已解决,和周边三家酒店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系统预约可享受半价优惠,还提供免费接送服务。”
应对升级:专科实力与管理效率的双重保障
下午两点,沈知行召开专科转诊专项调度会。330位专科副院长通过视频参会,罕见病科和癌症科的汇报尤为详细。
“目前罕见病科的床位使用率已达88%,我们已协调儿科腾出20张过渡床位,系统已标注‘罕见病专用’。”张岚汇报,“基因检测实验室的设备已升级,检测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24小时,能满足异地患者的加急需求。”
陈明接着说:“癌症科的手术排期已排至下下周,我们增加了两台手术设备的夜间使用时段,系统已更新手术排期表,确保异地患者能在3天内完成手术评估。另外,针对异地患者的术后随访,我们开通了‘远程随访门诊’,通过视频就能完成复查,不用患者来回奔波。”
沈知行提出要求:“罕见病科要联合遗传科、检验科,建立‘一站式确诊中心’,实现患者到院后24小时内完成所有检查、48小时内出具诊断报告;癌症科要优化MDT会诊流程,将会诊响应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12小时,让异地患者少等一天。林薇负责协调多科室资源,周明保障专项基金到位,赵磊做好后勤服务,确保专科转诊‘快而准、暖而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