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明泽医院内科系统的7栋诊疗楼已同步苏醒。心血管内科的胸痛中心预警屏率先亮起红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无创呼吸机完成自检,消化内科的内镜中心开始消毒设备,神经内科的认知评估系统启动预热——330个科室中,内科系统以28个亚专科、1200张床位的规模,撑起了医院诊疗的“半壁江山”。
沈知行站在行政楼指挥中心,平板上的智能系统正显示内科各科室的实时数据:开诊前半小时,心血管内科接诊急诊胸痛患者8人,呼吸科接收重症肺炎转诊患者12人,消化内科预约内镜检查达68台。“内科是基础,也是防线。”他对身旁的林薇说,指尖划过“多学科会诊”“急慢分治”“远程协同”三个模块,“今天重点看内科系统如何用精准与协同,接住日常诊疗与疑难重症的双重考验。”
心血管内科:与时间赛跑的“心”防线
七点十五分,心血管内科的胸痛中心已进入“战时状态”。120急救车刚停稳,患者王先生就被抬下担架,他捂着胸口,脸色惨白:“胸口像被石头压着,喘不上气……”分诊护士立刻用工作机扫描患者腕带,系统同步调出既往病史:“高血压10年,曾因心绞痛住院,初步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
“启动胸痛绿色通道!”心内科主任张涛一声令下,系统自动触发多学科联动:急诊检验科优先检测心肌酶,影像科提前预留CT机位,导管室启动手术设备。患者刚做完心电图,系统已推送“ST段抬高型心梗”诊断,导管室的手术团队早已穿戴整齐。“从入院到球囊扩张,用时28分钟,比国家标准快了12分钟。”张涛看着屏幕上恢复血流的冠脉影像,对团队说。
在普通诊室,来自外省的房颤患者李女士正在复诊。“以前在老家每月都要犯一次心律失常,自从用了你们的智能心率监测手环,系统每天推送用药提醒,还能远程让张主任调药,这半年一次都没犯过。”李女士展示着手机里的心率曲线,系统自动标注了3次异常波动,均被及时调整的药物压制。
上午九点,沈知行来到心衰病房。这里的患者床头都配有智能体重秤和液体平衡监测仪,数据实时上传系统。“3床患者昨晚体重增加1.5公斤,系统预警‘液体潴留’,我们连夜调整了利尿剂剂量。”护士长介绍,“系统还能根据患者的饮食、用药、体重数据,自动生成‘心衰管理方案’,家属通过手机就能查看执行情况。”
此时,远程会诊中心正连线云南联盟医院。对方传来一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报告,张涛对着屏幕分析:“患者射血分数28%,符合CRT-D植入指征,我们派专家明天过去指导手术,系统已同步手术方案和耗材清单。”挂断连线,张涛补充:“通过联盟系统,我们每月能远程指导15例复杂心衰手术,让患者不用跨省奔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之间的生死守护
八点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的ICU病房里,呼吸机的“呼呼”声与监护仪的滴滴声交织。科主任李红梅正查看一位ARDS患者的血气分析报告:“氧合指数回升到200,PEEP可以下调2cmH?O。”她对着系统下达指令,护士精准调整呼吸机参数,屏幕上的氧饱和度曲线缓缓上升。
普通门诊里,本地患者张大爷拿着肺功能报告发愁:“咳嗽好几年了,一直按支气管炎治,越治越重。”李红梅启动智能诊断系统,输入患者症状、病史及检查数据,系统自动匹配相似病例,弹出“慢阻肺合并肺纤维化”诊断建议。“先做高分辨率CT确认,系统已预约好1号机位,15分钟后就能做。”李红梅边开单边说,“后续的吸入药物和肺康复训练,系统会同步推送到你手机上。”
内镜中心的支气管镜室里,医生正为一位异地转诊的肺结节患者做活检。“患者来自山西,CT显示磨玻璃结节,本地医院无法确诊。”操作医生介绍,“我们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精准定位结节,标本实时送病理科,系统已开通‘快速通道’,2小时内出结果。”屏幕上,导航系统的光标准确落在直径8mm的结节上,活检钳稳稳刺入取样。
上午十点,沈知行来到呼吸康复区。几位慢阻肺患者正戴着智能呼吸训练器锻炼,设备上的屏幕显示着“肺活量”“呼吸频率”等数据,同步上传至系统。“以前自己在家练没效果,现在系统根据数据调整训练强度,还有康复师远程指导,我的憋气时间从30秒涨到了1分钟。”一位患者笑着说。
李红梅汇报:“我们建立了‘急性加重-稳定期管理-康复’全流程体系,系统自动给稳定期患者推送随访提醒,急性加重患者通过‘急诊绿色通道’直接入院,本月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达96%,较上月提升2个百分点。”她调出系统数据,异地转诊患者占比达38%,大多来自联盟医院的基层转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