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明泽医院行政楼的会议室被新年的红绸点缀得暖意融融。330位专科副院长、专科总主任的座位上,除了常规的会议手册,还多了一本烫金封面的《年度白皮书》和一枚“同心致远”纪念徽章。窗外的75座科室楼覆盖着薄霜,却已透出忙碌的微光——这是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也是决定医院新一年走向的管理层大会。
沈知行走进会议室时,掌声与“新年快乐”的问候声交织响起。他举起手中的平板,屏幕上的智能系统正显示着新年首日的实时数据:开诊一小时接诊量1200人次,10万张床位使用率78%,330个科室均已进入运营状态。“新年的第一份礼物,是平稳的开局。”他笑着开口,“但今天我们不谈成绩,只聊‘方向’——新一年,明泽要往哪儿走?”
大会核心:三个“升级”定方向
八点整,大会正式开始。林薇操作触控屏,将“学科升级、服务升级、联盟升级”三个核心方向投射在巨幕上,每个方向旁都标注着系统生成的可行性数据。
第一重升级:学科攻坚再破“天花板”
“过去一年,我们在常规疑难病症上站稳了脚跟,但在顶尖领域还有缺口。”沈知行的指尖落在神经外科的年度数据上,“脑干胶质瘤手术成功率97.8%,但对于‘弥漫内生型桥脑胶质瘤’这类绝症,仍无突破。”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新一年,每个专科要锁定1-2个‘卡脖子’难题,成立专项攻坚组,科研中心全力配套支持。”
神经外科专科副院长李锐立刻响应:“我们已联合基础医学实验室,启动‘弥漫内生型胶质瘤靶向药’研发,系统已匹配5例难治性病例,计划3个月内完成基因测序。”心胸外科专科副院长周凯补充:“我们瞄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已通过系统预约20例高危患者,春节后启动临床研究。”
沈知行点头,示意周明展示资金计划:“新设立1亿元‘顶尖学科攻坚基金’,按项目进度拨付,系统实时监控资金使用;赵磊负责实验室设备升级,本月内完成3台冷冻电镜的调试。”
第二重升级:服务体验向“暖”而行
巨幕切换到患者满意度分析图,“就医流程”“人文关怀”两项指标虽达95%,但仍有提升空间。“有患者反映,术后康复指导‘出院即断档’,还有老年患者觉得智能设备‘不好用’。”林薇调出具体留言,“这是新一年服务升级的突破口。”
“推出‘全周期康复管理’服务。”沈知行给出方案,“患者出院后,由专科医生、康复师、营养师组成‘家庭服务组’,通过系统推送个性化方案,每周一次远程随访,每月一次线下复查。”
内分泌科专科副院长李静补充:“我们试点‘老年智能设备陪练’,由护士手把手教患者用智能手环、线上诊室,系统已录制教学视频,可同步至各科室。”后勤助手赵磊立刻跟进:“食堂新增‘病床点餐’小程序,支持语音下单;超市扩大‘一键送货’范围,2小时内送达。”
第三重升级:联盟版图从“联”到“融”
目前42家联盟医院的合作多停留在“转诊+培训”层面,沈知行提出新目标:“从‘松散合作’转向‘深度融合’,让明泽的技术、标准、系统真正‘复制’到联盟医院。”
林薇展示联盟升级规划:“建立‘明泽标准’共享库,涵盖330个科室的诊疗规范、手术流程、康复方案,联盟医院可直接调用;开通‘远程手术指导’通道,由我院专家通过4K手术直播系统实时指导。”
云南联盟医院的代表通过视频发言:“太需要了!我们去年接诊5例复杂先心病患者,都转诊到明泽了,要是能在本地开展手术,患者能少受很多罪。”沈知行回应:“本月起,每月派10位专家驻点联盟医院,系统已生成轮岗表,优先覆盖偏远地区。”
分组热议:把“方向”变成“路线图”
九点三十分,大会进入分组讨论环节。十个讨论组围绕三个升级方向,结合科室实际制定具体计划,系统终端实时同步讨论成果。
外科组的焦点在“技术下沉”。周凯牵头制定《TAVR技术联盟推广计划》:“先培训联盟医院医生,通过系统完成50例模拟手术考核;再开展‘双主刀’模式,我院专家与联盟医生共同手术,逐步放手。”骨科专科副院长补充:“3D打印支具技术已成熟,计划在10家联盟医院设立打印点,系统同步设计参数,实现‘本地打印、精准适配’。”
内科组侧重“慢病管理升级”。心血管内科专科副院长张涛提出:“建立‘高血压-冠心病’慢病管理云平台,联盟医院上传患者数据,我院专家制定方案,系统自动推送用药、饮食提醒,预计覆盖1万名患者。”内分泌科李静补充:“‘糖心共管’门诊扩展至联盟医院,通过系统共享病例,实现‘本地就诊、远程会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