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的诊疗也并非一帆风顺。秦峥在为患者E安装外固定支架时,发现其骨折断端存在大量肉芽组织,影响复位。“先进行清创处理,再用超声骨刀修整断端。”总主任李默递过专用器械,“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清创时需使用止血材料,避免出血过多。”系统实时同步患者的生命体征,当血压出现轻微下降时,秦峥立刻暂停操作:“给予胶体液扩容,待血压稳定后再继续。”最终,经过2小时的操作,外固定支架成功安装,X线显示骨折复位良好。
中午十二点,五大专科的诊疗均进入关键阶段。沈知行在各科室间巡查,每到一处,都能看到“双负责人”协同作战的场景:陈砚在血浆科调整置换机参数,赵野则在一旁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变化;周凛在心脏外科手术室指导ECMO操作,林舟则与麻醉科沟通患儿的循环管理;陆则在神经外科远程查看手术影像,严琛则专注于肿瘤分离;苏湄在NICU调整保温箱参数,温冉则喂养术后的患儿;秦峥在骨科评估支架稳定性,李默则为患者制定术后康复计划。
下午三点,患者A的血浆置换顺利完成,血红蛋白升至88g/L,溶血症状明显缓解。陈砚在病历系统中记录:“患者对无枸橼酸盐血浆耐受良好,后续需每周进行2次维持性置换,已同步将方案推送至贵州当地医院。”赵野则为患者安排了基因检测:“明确基因突变类型后,可考虑靶向药物治疗,提高长期生存率。”
心脏外科的姑息手术也已结束。当患儿被推出手术室时,周凛向等候在外的家属解释:“手术很成功,患儿的肺血流得到改善,后续需观察3个月,再评估根治手术的时机。”林舟则补充:“我们已在系统中建立患儿的长期随访档案,定期提醒复查,家属可通过联盟系统查看诊疗记录。”
患者C的颅内压已稳定在正常范围,陆则在术后查房时叮嘱:“引流管需保留3天,期间避免剧烈活动,系统会自动提醒护理操作时间。”严琛则为患者制定了后续放疗计划:“待病情稳定后,采用精准放疗技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复发风险。”
NICU内,患者D已脱离呼吸机,能自主呼吸。苏湄看着保温箱里的患儿:“肠道功能正在恢复,今天可尝试微量喂养,系统会根据喂养情况调整营养方案。”温冉则联系新生儿康复科:“待患儿病情稳定,需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发育。”
骨科病房里,患者E已能在床上进行轻微活动。秦峥检查外固定支架后说:“支架稳定性良好,1个月后可调整角度,逐步恢复负重。”李默则为患者制定了康复训练计划:“每天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肌肉萎缩,系统会推送训练视频至家属手机。”
傍晚六点,指挥中心的巨幕上显示,五位特殊患者的诊疗均已顺利完成,生命体征全部稳定。沈知行看着身旁的五位专科副院长与总主任,他们脸上虽带着疲惫,却难掩欣慰。“今天的诊疗,不仅是对医疗技术的考验,更是对协同作战能力的检验。”沈知行的声音在指挥中心回荡,“从提前准备到应急处理,从多学科协作到细节适配,我们用行动证明了明泽的诊疗体系经得起考验。”
林薇调出患者满意度调查,屏幕上显示五位患者家属的评价均为“非常满意”,其中一位家属留言:“没想到明泽的团队这么专业,从接诊到治疗,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如此周全,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医者温度。”
夜色渐深,医院的灯光依旧明亮。五大专科的团队仍在整理诊疗资料,将患者的后续治疗方案同步至联盟系统,为当地医院的随访提供支持。沈知行翻开日志本,写下:“特殊诊疗日的成功,源于每一位医者的坚守与协作。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我们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用专业与温度,为每一个家庭带来希望。”他合上日志本,目光望向窗外,明天又将是新的诊疗日,但明泽团队已做好准备,迎接每一个挑战。
喜欢系统激活,我有一座全能三甲请大家收藏:(m.38xs.com)系统激活,我有一座全能三甲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