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时段:烟火气里的成长温度
十二点,食堂迎来就餐高峰,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在不同窗口有序取餐。骨科护士林晓端着餐盘走到“医护休息区”,刚坐下就收到护士长的消息:“下午2点有台急诊手术,你提前准备好器械。”她快速吃完饭,在工作手册上记下“手术器械清单:止血钳、持针器、纱布……”——三个月前,她还会漏记器械,现在已能精准无误地备好所有物品。
超市的“午餐应急区”里,普通医生王磊正挑选速食。他的手机里收到系统提醒:“下午1点有位复诊患者,病历已同步至你的工作账号。”他一边吃着饭团,一边打开系统查看病历,手指在屏幕上划过患者的既往检查结果——一年前,他还需要花半小时整理病历,现在五分钟就能理清诊疗思路。“王医生,能帮我看看这个检查单吗?”一位患者家属过来咨询,王磊放下饭团耐心解答,语气比刚工作时沉稳了许多。
食堂角落的“患者就餐区”里,骨科术后患者张大爷正吃着“高蛋白营养餐”。护士林晓路过时停下来问:“大爷,今天的饭合口味吗?伤口疼不疼?”张大爷笑着说:“饭挺香的,伤口比昨天好多了,你们照顾得真周到。”林晓心里暖暖的,想起自己第一次给患者换药时,因为紧张弄疼了患者,现在已能熟练操作,还能和患者轻松聊天。
此时,指挥中心的“床位调剂系统”突然弹出预警:呼吸科有位患者病情加重,需要转入ICU,但ICU当前床位已满。“立刻启动‘紧急床位调配’,将心内科的1间备用ICU床位调剂过去,通知麻醉科和呼吸科医生做好转运准备。”沈知行下达指令,林薇快速联系相关科室,主治医生李萌已带着护士赶到患者病房,准备转运——三年前,李萌还会在转运患者时手忙脚乱,现在已能冷静安排好每一个细节,确保转运安全。
超市里,小张正在整理货架,一位刚入职的导购过来请教:“张姐,怎么知道哪些商品是医保报销的呀?”小张指着系统屏幕:“你看这个标识,带‘医保’字样的就是,系统会自动标注报销比例,遇到不确定的就查后台。”她想起自己刚入职时,连商品位置都记不住,现在已能熟练解答各种问题,还能根据患者需求推荐合适的商品。
下午接诊:压力下的成长蜕变
十四点,门诊接诊量突破人,各科室的诊疗节奏加快。心内科诊室里,主治医生李萌正在接诊一位急性心梗患者。患者的心电图显示严重心肌缺血,李萌立刻在系统里提交“紧急住院申请”,同时联系导管室:“准备急诊PCI手术,患者5分钟后到。”她跟着救护车送患者去导管室,路上不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三年前,她遇到紧急情况会慌神,现在已能冷静处理,每一个步骤都有条不紊。
骨科病房里,普通医生王磊正在查房。他仔细检查每位患者的伤口,在病历上记录恢复情况,遇到不确定的问题就用工作手机咨询主任——这是他养成的习惯,从刚工作时不敢提问,到现在主动请教,他的诊疗水平在一次次学习中提升。“您的伤口恢复得很好,下周就能拆线了,床位已经为您预留到拆线后。”王磊对一位患者说,患者笑着点头:“多亏了你,每次问问题都耐心解答。”
ICU里,护士长安琪正在处理一起紧急情况:一位患者突然出现呼吸衰竭,她立刻调整呼吸机参数,同时让护士小吴准备抢救药物。小吴快速找出药物,准确报出剂量——三个月前,她还会记错药物剂量,现在已能熟练配合抢救。“心率上来了,血氧饱和度在回升。”安琪看着监护仪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小吴擦了擦额头的汗,心里松了口气:这次终于没掉链子。
十六点,指挥中心的“接诊量实时统计”定格在人,“床位使用数据”显示全院10万张床位使用率达88%,跨科室调剂的床位均已安排妥当。“各科室的诊疗任务已完成90%,主刀医生的手术全部顺利结束,主治医生和普通医生的接诊量均达标。”林薇汇报着,同时调出“医护人员成长记录”:本月有50名普通医生晋升为主治医生,100名护士通过“专科护理考核”,30名主刀医生完成“高难度手术培训”。
此时,儿科诊室里,普通医生陈曦正在给一位发烧的孩子看病。孩子哭闹不止,陈曦拿出玩具逗孩子,还温柔地给孩子量体温——这是她工作的第一年,刚入职时她怕孩子哭闹,现在已能熟练安抚小患者。“孩子就是普通感冒,吃点药就好了,床位已经预留了观察床,要是晚上烧起来可以直接来住院。”陈曦对孩子妈妈说,妈妈感激地说:“谢谢你,陈医生,你比我还耐心。”
傍晚收尾:成长年轮里的温暖传承
十七点,门诊接诊接近尾声,各科室开始整理诊疗资料。骨科手术室里,主刀医生陈默正在写手术总结,他在手册上记下“今日手术难点:患者骨质疏松严重,假体植入时需注意力度”,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每台手术后都会总结经验,这些笔记已成为年轻医生的学习资料。“小陈,今天这台手术做得不错,比上次更熟练了。”主任走过来说,陈默笑着点头:“都是您当年教得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