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明泽医院的晨雾还未散尽,两批身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已在门诊楼前完成交接——白班医护带着昨夜整理的诊疗笔记,夜班医护则递上“夜间异常情况清单”,橘色的路灯下,5万人的昼夜轮转像精密齿轮般咬合。自助机屏幕循环播放着双重信息:“今日接诊量预计5.5万人次,《Whipple手术术后监护标准化流程》全院落地首日;10万医护‘5万白班+5万夜班’月度排班方案正式执行,换班周期为每月1日”。
指挥中心内,沈知行面前的巨幕已分为“流程落地监控”与“排班动态”双界面:左侧实时显示ICU、肝胆胰外科的Whipple术后监护数据,标注着“胰酶监测频次”“营养支持阶段”“康复训练进度”等标准化指标;右侧则是75栋科室楼的人员在岗热力图,白色代表白班、蓝色代表夜班,5万人的分布均匀覆盖诊疗、护理、保障全岗位。“通知行政人事组,每小时汇总各科室流程落地问题与排班适配情况;全链条保障团队重点关注Whipple监护设备的电力、网络稳定性,确保标准化流程不走样。”
行政助手林薇手里的“排班手册”详细标注着每位医护的月度班次:肝胆胰外科医生王凯本月值白班,每日8:00-20:00在岗,负责Whipple术后患者的日间查房与流程执行监督;ICU护士李然本月值夜班,20:00-次日8:00在岗,重点落实“术后72小时胰酶每2小时监测”的标准化要求。“已为所有医护开通‘排班查询’系统,支持换班申请与紧急补位调用,上月收集的320条排班建议已全部纳入优化方案。”林薇边说边调出“流程培训合格名单”,330个科室的10万医护均通过考核,合格率100%。
上午:标准化流程的首日实战
七点半,ICU内,护士李然刚结束夜班交接,就按《Whipple手术术后监护标准化流程》开始巡查。2床的Whipple术后患者老陈术后36小时,李然对照流程清单,先核对胰酶监测数据:“凌晨4点胰淀粉酶140U/L,符合‘术后24-48小时<150U/L’的标准,无需调整用药。”接着检查营养支持情况——肠内营养已进入第二阶段,正输注低脂蛋白粉,流速严格控制在20ml/h,“按流程,今日上午10点需评估胃肠功能,若无腹胀可将流速提升至30ml/h。”李然的记录被同步至巨幕“流程落地监控”界面,系统自动标注“执行合格”。
同一时间,肝胆胰外科诊室里,白班医生王凯正用标准化流程指导新入职医生接诊。一位胰腺癌术后复查患者的胰酶指标略高,王凯翻开流程手册:“参考‘术后并发症处理预案’,首先排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再结合腹部超声判断有无积液,而非直接调整药物剂量。”新入职医生按流程操作,半小时后确认引流管轻微堵塞,清理后指标逐步回落。“标准化流程就像‘诊疗导航’,尤其是对新人,能避免经验不足导致的判断偏差。”王凯的话,让旁边的科室主任频频点头。
九点整,指挥中心的“流程落地数据”显示:全院已按标准化流程完成12例Whipple术后患者监护,其中10例执行合格,2例因“营养支持流速调整不及时”被标记为“需改进”;“排班适配数据”显示,5万白班医护到岗率99.8%,仅8个岗位因紧急事假需补位,行政人事组已在15分钟内调配到位。“罕见病中心反馈,夜班医护对‘Whipple流程与罕见病监护的协同’存在疑问;骨科的术后护理设备电力接口松动,需程昱团队紧急处理。”林薇汇报着,沈知行立刻指令:“安排肝胆胰外科专家在线解答罕见病中心疑问;程昱1小时内完成骨科设备检修,确保流程执行不受影响。”
中午:排班适配与流程优化的烟火气
十二点,食堂的“白班用餐区”里,王凯正和同事讨论流程落地细节。“上午接诊的患者对‘康复训练步骤’有抵触,流程里虽标注了训练内容,但没写如何沟通,后续得补充‘患者沟通话术指南’。”王凯的建议被林薇实时记录在“流程优化清单”上,旁边的营养科医生补充:“Whipple术后患者的肠内营养食谱,需结合地域饮食习惯调整,比如南方患者更适应米汤,北方患者可增加小米粥选项。”
超市的“夜班补给区”里,护士李然正挑选夜间值班物资——流程要求夜班需持续监测患者体征,她买了速溶咖啡和能量棒,“凌晨3-5点容易犯困,按排班方案,夜班每4小时有30分钟休息时间,这些补给能撑过最累的时段。”导购小张递过“流程适配商品清单”,上面标注着“Whipple监护专用笔”“营养支持流速记录表”等流程所需物品,“已按330个科室的需求备货,确保医护随用随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