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明泽医院的胸外科楼被一层薄光笼罩,手术间外的电子屏显示“肺癌侵犯大血管根治术倒计时2小时”,下方滚动着“患者入院评估、手术团队集结、设备最终核查”三项待办。指挥中心内,沈知行面前的巨幕已切换至“手术总调度界面”,左侧是患者老张的实时生命体征(血压130/85mmHg、心率70次/分、血氧98%),右侧是手术团队、全链条保障团队的在岗状态,中间的三维影像清晰标注着肿瘤侵犯主动脉的位置与范围。“通知所有参与科室,7点前完成术前最后确认,手术8点准时启动,全院资源优先向胸外科倾斜。”
行政助手林薇拿着“手术协同手册”,逐一联系胸外科、心外科、麻醉科、ICU负责人:“老张已完成入院评估,心肺功能符合手术要求,凝血指标已调整至最佳范围;术前会诊记录、手术知情同意书均已签署,可按计划推进。”她的工作终端同步更新“手术保障清单”,电力、网络、后勤、资金的应急响应人员均已就位,联系方式标注在首页最醒目位置。
电力中心助手程昱的巡检团队已完成手术间第3次电力核查,终端显示:“双路供电电压稳定220V±0.1V,高频电刀、人工心肺机等设备的供电接口均已紧固,备用发电机处于热待机,切换时间<0.1秒。”他特意在手术间的配电房留下2名值守人员,“血管焊接阶段电力负荷会达峰值,我们要实时监测,确保不出现任何波动。”
网络中心助手江晓则在信息科调试“手术数据传输系统”,屏幕上的手术间、心外科分会场、指挥中心画面同步呈现,4K高清影像无任何延迟。“已为手术开通‘三网隔离通道’,诊疗核心网传输术中影像,医护工作网同步监测数据,访客网络完全屏蔽,就算5.5万接诊量达高峰,也不会干扰手术。”江晓的汇报让沈知行更加安心,他随即让林薇通知手术团队:“保障已达最优状态,可安心开展手术。”
上午:手术启动与生命战场的首阶段攻坚
八点整,肺癌侵犯大血管根治术准时启动。主刀医生李哲身着手术衣,站在手术台前,目光紧盯着胸腔镜屏幕:“第一步游离肺门,先找到肺动脉分支,避免损伤。”助手递过分离钳,动作精准配合——这是术前模拟推演打磨过无数次的步骤,每一个动作的角度、力度都已形成肌肉记忆。
手术进行到1小时,最关键的“肿瘤暴露”阶段开始。李哲需要在不触碰主动脉的前提下,将侵犯血管的肿瘤组织逐步剥离,术中需频繁查看实时影像。江晓通过网络终端监测到:“胸腔镜影像传输出现轻微卡顿,原因是接诊高峰导致医院总带宽波动。”他立刻启动“带宽动态调配”,从后勤保障网络临时划拨3G带宽补充至手术通道,卡顿瞬间消失,“网络已恢复稳定,后续会持续监控总带宽,优先保障手术需求。”
此时,程昱的终端突然提示:“手术间的人工心肺机电力负荷上升至82%,接近预警阈值。”他立刻联系配电房值守人员:“检查人工心肺机的供电线路,确认是否存在接触电阻增大的情况。”1分钟后反馈传来:“线路连接正常,负荷上升是设备进入‘体外循环预备模式’导致,属于正常现象。”程昱将处理结果同步至指挥中心,沈知行在调度界面标注:“电力负荷波动已排查,属正常设备运行状态。”
十点半,肿瘤组织成功剥离,手术进入“主动脉置换”阶段——这是整场手术的核心,也是风险最高的环节。心外科专家张远接替李哲主刀,他手持特制血管钳,将人工血管与患者自体主动脉对齐:“角度15度,按推演的标准来,确保血流顺畅。”焊接过程中,麻醉科主任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压110/70mmHg,心率65次/分,体外循环流量稳定,可继续焊接。”
中午:手术攻坚与日常接诊的并行守护
十二点,手术仍在紧张进行,主动脉置换已完成2/3,张远正专注于最后一段血管的焊接。手术间外的休息区,后勤助手赵磊送来“手术团队能量餐”——每份餐食都按专家口味定制,李哲的餐盒里是低脂牛肉饭,张远的则是素食面,“知道你们手术时间长,特意准备了易消化的餐食,抽空吃几口补充体力。”
同一时间,医院的日常接诊仍在高效运转。门诊大厅的接诊量已突破3.2万人次,心内科医生王浩正为一位高血压患者调整用药,新入职护士小张快速记录,两人配合完成接诊仅用7分钟。“您的药单已同步至药房,专家屏上能查到取药窗口和等待时间,不用排队等叫号。”王浩的话让患者频频点头,而此时,超市的“术后护理用品专区”里,导购小张正忙着补货,Whipple术后患者所需的营养粉、护理垫销量比平日增长30%,“虽然大家都关注手术,但日常患者的需求也不能耽误,我们提前备足了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