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污名化攻击像涨潮的海水,越涌越凶——“浮灯编剧=顾琛前女友林曦”的话题被顶上热搜预备榜,营销号开始批量转发“林曦蹭热度上位”的通稿,甚至有匿名账号伪造“林曦当年偷顾琛创意”的聊天记录,在论坛里疯传。林曦和陆岩坐在织梦工作室的旧会议桌前,苏瑾推过来的电脑屏幕上,恶意评论刷屏的速度快得刺眼。
“不能再等了,被动防守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苏瑾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严正声明”四个字,语气果断,眼神锐利如刀,“咱们要打一套组合拳——先亮态度,再用事实说话,最后用真诚稳住观众。”她指着屏幕上的恶意通稿,指尖点得屏幕“咚咚”响,“声明里必须写明‘不实信息’的具体条目,比如‘偷创意’‘蹭热度’,逐条驳斥,还要强调‘已委托律师取证’,让他们知道咱们不好惹。”
工作室的暖黄吸顶灯亮着,照在三人面前的草稿纸上——上面画满了反击步骤的思维导图:“1. 织梦官号发声明→2. 星芒网转发+海外数据→3. 陆岩权威专访→4. 林曦树洞创作谈”。林曦攥着笔,在“律师取证”几个字上画了个圈,抬头看向苏瑾:“声明的措辞要硬,但不能脏,保持工作室的格调。”陆岩点头,把刚打印好的《浮灯》海外播放数据放在桌上:“星芒网那边张弛已经答应了,咱们声明一发,他就转发,附上海外平台的播放量截图——东南亚那边刚上线三天,播放量破了五万,评论全是好评,这是最好的‘打脸证据’。”
第一步:织梦官号的“战书”
下午三点,织梦工作室的官方账号(刚注册,蓝V认证还带着新鲜的“√”)发布了第一条动态——《关于“浮灯编剧”身份相关不实信息的严正声明》。发布时,林曦、陆岩、苏瑾三人围着那台旧笔记本电脑,键盘上的空格键还松垮垮的,苏瑾握着鼠标,手指悬在“发送”键上,停顿了两秒:“发出去,就没有回头路了。”陆岩拍了拍她的肩膀:“早该这样了。”
声明长图里,红色加粗的标题格外醒目,正文分三点:一、驳斥“浮灯编剧借顾琛上位”“偷取创意”等不实言论,强调《浮灯》剧本创作有完整的时间线记录(附剧本初稿截图,日期标注在两年前);二、澄清“浮灯编剧=顾琛前女友”为恶意关联,保留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的权利;三、声明织梦工作室专注内容创作,不参与任何私人恩怨,对恶意抹黑行为绝不姑息。末尾附了律师事务所的盖章,和一张“证据收集进度表”的模糊截图。
发送成功的瞬间,评论区立刻炸了。最初的恶意评论还在刷屏:“心虚了才发声明吧?”“有本事露脸啊!”但很快,星芒网官方账号就转发了这条声明,配文:“支持原创,支持织梦。附《浮灯》海外平台播放数据:东南亚区三日播放量5.2万,好评率92%,#浮灯海外口碑#话题阅读量破百万。”截图里,海外平台的评论全是英文和泰文,翻译过来全是“剧情太好哭了”“女主角的眼神太有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民国剧”。
工作室里,小王抱着手机欢呼:“看!有人开始帮咱们说话了!”化妆组的小姑娘凑过来,指着一条高赞评论:“‘有完整创作记录还怕什么?总比某些剧连初稿都拿不出来强’,这是在暗戳戳怼《星火纪元》吧!”苏瑾看着评论区的风向慢慢变,紧绷的嘴角终于松了些,端起桌上的冷咖啡喝了一口:“第一步,稳住了。”
第二步:陆岩的“格局”专访
第二天上午,陆岩去了《影视圈》杂志的编辑部——一家藏在老写字楼里的权威媒体,办公室里摆着老式的木质书架,上面堆满了泛黄的旧杂志,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记者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手里拿着本卷边的《浮灯》剧本,扉页上写满了批注。
陆岩穿了件干净的黑色连帽衫,头发梳得整齐,眼底的红血丝还在,却比之前精神了许多。面对“如何看待身份攻击”的问题,他没有愤怒,只是轻轻摇了摇头:“我们更在意的是作品本身。《浮灯》想讲的是‘守住自己’,现在织梦要做的,也是一样——守住创作的初心,守住团队的凝聚力,至于别人怎么说,我们管不了,也不想管。”
谈到织梦工作室的未来,他的眼神亮了起来,身体微微前倾:“我们不追求做多大的公司,只想做个‘小而美’的剧点——给有才华的新人机会,比如夏晓雨,比如那些被雪藏的好演员;拍有温度的故事,不堆砌服化道,不搞流量噱头,只把钱花在剧本和制作上。”他拿起桌上的剧本,翻到“点灯戏”那一页:“就像这场戏,灯亮起来,不是为了照别人,是为了照自己——织梦的灯,也一样。”
专访发布在《影视圈》的公众号上,标题是《陆岩:<浮灯>不是终点,织梦要为原创者点灯》。文章里没有撕逼,没有卖惨,只有对创作的敬畏和对未来的规划。评论区里,很多业内人士留言支持:“陆导的格局,比某些资本方大多了”“期待织梦的下一部作品,愿意等”。林曦在工作室看到这篇专访时,正对着电脑改剧本,忍不住笑了——陆岩总是这样,不擅长争吵,却能用最沉稳的方式,展现团队的底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