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事件带来的内部肃清余波未平,“金盾”系统指挥中心还弥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紧张感。林墨深知,斩断一只触手,并不会让隐藏的巨兽退缩,反而会激起它更疯狂的报复。他督促团队在加固内部防线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向了生态链安全审计——那些与银行系统紧密相连的第三方服务商,如今成了最可能被突破的软肋。
然而,敌人的狡猾和行动速度,再次超出了预期。
攻击并非来自预想中的数字人民币支付接口,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隐蔽、影响也更为深远的路径——银行间市场的基础数据服务。
为“新滨城银行”及国内多家中小银行提供同业拆借利率计算基准数据和部分风控模型支持的“信达环球金融数据公司”(以下简称“信达数据”),其位于境外某数据中心的核心服务器,在周五晚间(国内周六凌晨)遭遇了精准入侵。
入侵者没有破坏系统,也没有窃取海量数据,其手段之精妙,目的之恶毒,让人脊背发凉。他们只是悄无声息地修改了“信达数据”提供给下游银行的那个看似不起眼的“银行间同业资产风险权重校准系数”的历史数据流。篡改幅度极其微小,仅在万分之几的范围内波动,且完全符合历史数据的统计分布规律,常规校验极难发现。
但这微小的改动,如同在精密仪器中混入了一粒微尘。
周一,金融市场开市。
“林总!不对劲!”负责监控市场风险的分析师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我们的自动交易系统显示,几家合作农商行的同业资产包风险估值出现系统性偏移!虽然每个单独来看都在误差范围内,但整体趋势异常一致!”
林墨冲到屏幕前,看着风险仪表盘上那片不正常的、缓慢扩散的“淡红色”。这让他瞬间想起了几年前震惊全国的“某商银行同业理财连环违约案”的早期征兆——当时正是由于底层资产的风险评估数据被人为操纵,导致多家机构基于错误数据进行了大规模的同业投资和质押,最终当底层资产(主要是包装过度的不良房地产项目)爆雷时,引发了波及数十家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和信任危机,险些酿成区域性金融风暴。
“是数据投毒!目标不是直接盗取资金,而是扭曲我们的风险定价引擎!”林墨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种攻击如同给整个金融体系的“视力”动了手脚,让银行无法准确判断交易对手的风险,最终可能导致两种极端后果:要么因过度恐惧而惜贷,引发流动性枯竭;要么因风险低估而盲目扩张,积累巨大的潜在损失。
“立刻启动应急预案!”林墨的声音斩钉截铁,“第一,强制暂停所有基于‘信达数据’风险系数的自动交易和授信审批,切换至备用风控模型!第二,向央行、银保监会及银行同业公会发出最高级别风险预警,通报‘信达数据’可能已被污染!第三,联合所有受影响机构,对过去72小时内所有涉及同业资产的风险评估和交易进行人工复核!”
命令下达,指挥中心瞬间进入战时状态。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急促的指令声交织在一起。
但这仅仅是开始。
---
几乎在同一时间,一条看似无关的社会新闻,开始在网络上悄然发酵。某自媒体大V发布了一份所谓的“内部爆料”,称“新滨城银行因其激进的数字人民币业务扩张,导致传统业务风控失控,可能掩盖了巨额的同业投资损失”,并隐晦地提及了几年前那场“同业理财连环违约案”,暗示历史可能重演。
精心编织的谣言,配以被篡改数据所“印证”的零星市场异常,迅速在投资圈和部分储户中引发了疑虑。银行客服热线的接入量开始显着增加,询问的都是关于银行资金安全和同业业务状况的问题。
“他们在制造‘预期’!”陈永清面色凝重地对林墨说,“用被污染的数据作为‘证据’,用谣言来引导市场情绪!这是组合拳!”
林墨点头,他回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某国际炒家冲击香港金融市场时,就曾一边在外汇和股票市场发动攻击,一边通过媒体大肆散布谣言,放大市场恐慌。如今,对手不过是把战场搬到了数字和网络空间,手段更加隐蔽,传播更加迅捷。
“必须立刻澄清!”林墨说道,“但我们的澄清必须有力量,必须能戳穿他们伪造的‘证据’。”
就在这时,赵工那边取得了关键突破。通过对被篡改数据流的反向追踪和特征分析,他们发现,入侵“信达数据”所使用的一种高级漏洞利用工具,其代码特征与三年前一起震惊全球的“某油期货穿仓事件”中,某个神秘交易团队使用的黑客工具存在高度相似性。在那起事件中,该团队被怀疑利用技术手段非法获取交易信息并操纵市场,导致多家大型企业和投资机构巨亏,甚至间接引发了连锁性的供应链金融地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