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热心的大妈插话道:“老沈这人就是犟,孩子们给他买手机他不用,装个啥报警器也说麻烦。这下可好……唉,真是!”
另一位大爷则看着技术人员在检查那个不起眼的智能电表,眼神里流露出些许复杂的神色:“这东西……真能知道人在屋里出事了?那平时我们干啥,它不都一清二楚?”
这句话声音不大,却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刚刚经历了一场生命救援的、波澜未平的心湖。
沈伯因为发现及时,经过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需要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和康复。这次成功的社区救助案例,很快被当地媒体报道,标题着重突出了“智能云平台立功,独居老人转危为安”。“星火智云”和“星火科技”的名字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收获了大量的赞誉,“科技温度”成为了关键词。
集团内部也因此备受鼓舞。在周一的例行高管会议上,负责智慧社区项目的副总周明,趁热打铁,提出了一份更加激进的“主动关怀”计划草案。
“这次事件证明了我们数据模型的有效性!”周明显得有些兴奋,指着投影幕布上的PPT,“我认为,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算法,将风险预警阈值降低,增加监测维度,比如通过接入的水流传感器数据判断老人洗漱是否异常,甚至……我们可以探讨,在获得用户明确授权的前提下,引入更先进的行为分析人工智能,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感知跌倒、长时间静止等更细微的危险信号。我们要把‘星火智云’打造成独居老人的‘数字守护神’!”
会议室内响起一阵窃窃私语,有赞同,也有疑虑。
陆信看着计划书,没有立刻表态。他转向一直沉默的苏宁:“苏总,你的看法呢?”
苏宁放下手中的笔,目光扫过与会众人,最后落在周明身上,语气平和但坚定:“周总的初衷是好的,这次的成功案例也确实令人振奋。但是,我们是否考虑过,将监测深入到用水习惯、行为姿态这个层面,即便获得了授权,对用户——尤其是像沈伯这样注重隐私的老年人——意味着什么?这不再是简单的用电数据,而是触及个人生活最私密角落的信息。”
她顿了顿,回忆起沈伯邻居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以及自己内心深处对数据边界本能的警惕:“我们现在依靠相对间接的用电数据推断异常,这本身已经是一个平衡点。如果过度深入,我怕‘守护神’会变成他们眼中的‘监视者’,从而引发更大的抵触。科技的温度,首先应该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
周明立刻反驳:“苏总,我理解你对隐私的担忧。但我们要权衡的是生命权和隐私权孰轻孰重!沈伯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如果我们有更精准的行为监测,或许能提前几个小时甚至一天发现异常!对于独居老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我并非否定生命权的重要性,”苏宁迎上周明的目光,语气依旧冷静,但语速稍稍加快,“恰恰是因为生命权至关重要,我们才更需要审慎。一旦信任被破坏,再好的技术也无法推广。我们有没有做过详细的用户调研,有多少老人能接受这种程度的监控?如果强行推广,导致更多像沈伯一开始那样拒绝一切智能设备的老人出现,是不是反而将他们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中?”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支持周明的人认为技术无罪,救命要紧;支持苏宁的人则担忧过度采集数据会埋下隐患,甚至可能引发未来的法律和伦理纠纷。
一直沉默的市场总监杨姐也开口了,她苦笑着说:“还有个现实问题。媒体现在把我们捧得很高,万一,我是说万一,下次我们的系统误报了,或者更糟,因为隐私设置过于严格导致没能及时预警,发生了悲剧,舆论会立刻反转,指责我们见死不救或者技术失灵。到时候我们怎么办?”
陆信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听着双方的辩论。他看到了周明眼中的急切和技术人的理想主义,也理解苏宁的审慎和对人的尊重,更明白杨姐所代表的现实压力。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分歧,更是企业价值观在具体业务场景下的碰撞。
“好了,”陆信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让争论停了下来,“你们都说得有道理。生命关怀和数据隐私,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选项,我们需要找到那个最恰当的平衡点。”
他看向周明:“老周,你的方案,技术上前沿,初衷也是好的。但是,苏总的顾虑必须重视。我建议,你的团队接下来重点做两件事:第一,深入研究如何在现有数据维度(如用电、门窗开关)基础上,通过更先进的算法挖掘,提高识别精准度,减少误报,而不是急于拓展新的、更敏感的数据类型。第二,针对你提出的‘主动关怀’升级版,设计一套分级、可选、需要用户明确且反复确认的授权方案,并附带清晰易懂的隐私协议说明,我们先在小范围、高意愿的志愿者群体中进行试点,收集反馈,绝不大规模强制推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