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瑾的声音清脆悦耳,带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瞬间打破了实验室里由代码和数据构成的宁静壁垒。她目光灼灼地看着封瑶,笑容没有丝毫攻击性,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热情。她今天穿了一件改良过的汉元素连衣裙,裙摆绣着淡淡的墨竹,与实验室的科技感形成微妙对比,却又奇异地融合在她自信的气场中。
“封瑶同学,我听林骁提过,你们的‘灵韵’项目是研究脑机接口方向的人机交互优化,对吧?”苏瑾开门见山,语速轻快,仿佛早已打好了腹稿,“我们文学院这次的跨年舞台剧,想尝试一些突破。传统的舞台表现形式,比如灯光、音效、演员的肢体语言,虽然经典,但总觉得少了点更直接、更能撼动观众内心的‘利器’。” 她说到这里,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 frustration(挫败感),“我们排练时,总觉得有些情绪的浓度,靠演员的表演和现有的技术手段,很难百分之百地传递到观众席,尤其是后排的观众。”
她微微前倾身体,眼中闪烁着构思蓝图时的兴奋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理想的舞台:“我在想,如果……如果能将你们的脑波信号,或者说,某种代表‘情绪’或‘专注度’的生理信号,经过处理后,实时转化为可视化的舞台元素呢?比如,当主角内心激烈挣扎时,背景光影随着他脑波中的‘情绪’指数剧烈变幻,形成一种视觉化的‘内心风暴’;当剧情进入静谧沉思时刻,环绕立体声效根据主角的‘专注’或‘放松’状态,流淌出相应的空灵音符,甚至带动整个剧场的气流和微香氛……让舞台不再是演员的独角戏,而是与主角内心世界同频共振的‘活’的场域。”
这个想法大胆而新颖,让封瑶和一旁的林骁都微微一怔。林骁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亮了起来,显然被这个具体的应用场景触动了技术神经。连一直置身事外、仿佛在后台运行着独立进程的徐卓远,敲击键盘的手指也不由自主地停顿下来,镜片后的目光第一次带着明确的、非社交礼仪性质的探究,落在了苏瑾身上。他似乎是在评估这个提出如此“非标准”构想的人。
“将非结构化的生理信号,实时转化为符合艺术审美且能准确传达剧情情绪的多媒体流?”徐卓远低声重复,像是在进行技术可行性评估,语调平铺直叙,却精准地切中了要害,“这涉及到信号采集的稳定性、实时降噪与特征提取的效率、情感模型的匹配精度,以及最终输出端与舞台灯光、音响、甚至可能的环境控制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技术实现路径上存在多个挑战节点,尤其是延迟控制和艺术表达的对应关系,需要大量测试来建立映射模型。”
他的话语依旧冷静客观,但熟悉他的封瑶却能听出,那平静语调下隐藏的一丝被挑起的兴趣。对徐卓远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将现有算法置于复杂、动态且要求极高的真实环境下的绝佳测试场,其挑战性远非实验室的模拟数据可比。
苏瑾显然对技术细节不甚了解,但她精准地抓住了徐卓远话语中并非完全否定的意味,笑容更加明媚:“具体的技术实现,当然是你们这样的专家来考量。我只是提供一个方向和需求。我觉得,这不仅能让我们的话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对你们的项目而言,不也是一个绝佳的、在真实复杂场景下测试技术稳定性和应用潜力的机会吗?这远比在封闭实验室里面对冷冰冰的数据要生动得多,也更能检验技术的‘人性化’程度,不是吗?” 她顿了顿,补充了一个更具诱惑力的点,“而且,这次跨年晚会是全校性的活动,关注度很高。如果成功,‘灵韵’的名字和它的神奇效果,一夜之间就能传遍校园,甚至吸引更外界的目光。这比我们埋头苦干然后发论文的传播速度,要快得多。”
她的话语极具煽动力,尤其是最后几句关于“真实场景测试”、“检验技术的‘人性化’程度”以及“快速传播”,像是一颗颗精准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封瑶心中漾开圈圈涟漪。前世,她的技术最终被用于商业博弈和冰冷的效率工具,与最初希望通过技术连接人心、改善沟通的初衷背道而驰,那种背离感曾让她深感无力和悔恨。苏瑾的提议,虽然看似跨界且充满不确定性,却隐隐指向了一个更温暖、更贴近她内心本源追求的方向——用技术去放大和传递人类细腻的情感体验。而“快速传播”这一点,也让她心动,重生后,她深知时机和影响力的重要性。
林骁站在一旁,看着苏瑾在谈及创意时神采飞扬的侧脸,耳根的红晕尚未完全褪去,眼神里却多了几分深思。他之前拒绝苏瑾,一方面是性格使然,不习惯成为舞台焦点,另一方面也是觉得与项目无关,纯粹是个人请求。但此刻,听到这个将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具体构想,他作为技术人员的本能被彻底触动,大脑已经开始不自觉地在脑中勾勒起实现的框架:信号采集用什么设备干扰最小?实时数据传输如何保证稳定?情绪指数到光影变化的映射函数该怎么设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