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大中六年(852 年)深秋,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的寒风卷着枯叶,刮过村东头那间摇摇欲坠的破草屋。夜里三更时分,屋内突然传出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紧接着,邻居们竟看到朱家屋顶腾起一团淡淡的红光,像蒙着层薄纱的火焰,映得周围的树木都泛着暖光。有人惊呼 “着火了”,提着水桶、扛着木梯往朱家跑,可到了门口才发现,草屋好好的,只有婴儿的哭声不断从屋里传出来 —— 这哭声格外有力,不似寻常新生儿那般微弱,反倒像小兽嘶吼,透着股蛮横的劲儿。
这孩子便是朱温。第二天,村里的算命先生 “活神仙” 被请来看相,他捏着朱温的小手,眯眼端详了半晌,又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和下巴,突然脸色一变,压低声音对朱温母亲王氏说:“这孩子眉骨高耸,眼神带煞,又逢红光降世,是‘赤帝降世’的征兆。只是此‘赤帝’非彼‘赤帝’,不是救民于水火的汉高祖,而是搅乱天下的枭雄啊!将来要么权倾朝野,要么身首异处,您可得多留点心。” 王氏听了,心里又怕又慌,连忙塞给活神仙一吊铜钱,求他 “别往外说”。可消息还是像长了翅膀,没过几天,全村人都知道朱家生了个 “会引红光的怪胎”。
朱家本是穷苦农户,朱温的父亲朱诚是个落魄秀才,靠在村里教几个孩子读书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可朱温三岁那年,朱诚突然得了急病,没钱医治,没几天就咽了气。家里没了顶梁柱,王氏只好带着朱温、朱存、朱全昱三个儿子,去邻村地主刘崇家做佣人。刘崇是个刻薄人,见王氏带着三个半大孩子,本不想收留,可架不住王氏再三哀求,又看三个孩子里,朱温长得最壮实,能当个小劳力,才勉强答应下来,条件是 “管饭不管钱,做错事还要罚”。
在刘崇家的日子里,朱温打小就显露出 “混不吝” 的本性。每天清晨,其他佣人都早早起来喂猪、挑水、扫地,唯独朱温躲在柴房里睡懒觉,刘崇发现了就骂,可他要么装没听见,要么嘴硬反驳 “活儿哪能干完,歇会儿再干也不迟”。到了晌午,他又抢着去厨房盛饭,每次都盛满满一大碗,还专挑碗里的肉吃,其他佣人有意见,他就瞪着眼说 “我力气大,吃得多才有力气干活”,可真到了干活的时候,他又磨磨蹭蹭,要么把镰刀藏起来说 “丢了”,要么把水桶摔在地上说 “太重了提不动”。
不过,朱温也有个 “怪癖”—— 喜欢拿着一根木棍,在院子里模仿将军指挥士兵。他把村里的小孩叫来,分成两拨,一拨当 “唐军”,一拨当 “叛军”,自己站在土坡上,挥舞着木棍喊 “冲啊”“杀啊”,指挥得有模有样。有一次,他把刘崇家的鸡赶到一起,说 “这是敌军的粮草,我们要把它缴获”,结果把鸡吓得四处乱飞,还踩坏了刘崇种的菜。刘崇气得拿起扫帚就打,朱温抱着头就跑,躲到刘崇母亲的屋里。刘老太太是个心软人,见朱温哭得可怜,又想起活神仙说的 “枭雄命”,便护着他对刘崇说:“这孩子年纪小,不懂事,你别跟他一般见识。再说,他眼神里有股狠劲,将来定不是凡人,你现在打坏了他,将来可就后悔了。”
刘老太太不仅护着朱温,还常偷偷给他留吃的。有一次,刘崇家杀猪,老太太特意藏了一块五花肉,晚上偷偷塞给朱温,说 “快吃吧,补补身子”。朱温接过肉,狼吞虎咽吃了一半,剩下的却偷偷揣在怀里,跑去分给村里几个穷苦孩子。老太太知道后,更觉得这孩子 “有义气,不像一般的泼皮”。可朱温的调皮捣蛋并没收敛,十三岁那年,他竟偷偷把刘崇家的耕牛牵走了 —— 那是刘崇家最值钱的东西,用来耕地、拉车,是全家的指望。朱温把牛赶到村外的树林里,杀了牛,分给村里的穷邻居吃,自己只留了一小块牛肉。
刘崇发现耕牛丢了,急得团团转,四处打听,才知道是朱温干的。他气得浑身发抖,找了根粗木棍,就要打死朱温。王氏跪在地上求情,老太太也拦着,可刘崇这次铁了心,说 “这混小子再不教训,将来就要翻天了”。就在这时,村里的老秀才说话了:“刘老爷,朱温这孩子虽然调皮,可他把牛肉分给穷人,说明他心里有百姓。再说,一头牛没了可以再买,要是真把他打死了,万一他真是个有出息的,你可就造孽了。” 刘崇听了,才勉强放下木棍,把朱温赶出了家门,说 “再也不许你踏进我家大门”。
被赶出刘崇家后,朱温跟着母亲去了萧县,靠王氏给人缝补浆洗度日。可朱温还是改不了好吃懒做的毛病,每天要么在街头闲逛,要么跟一群混混打架斗殴。王氏劝他 “找个正经活干”,他却满不在乎地说 “那些活太累,还赚不了几个钱,没意思”。就这样混到二十多岁,朱温长得人高马大,身高八尺,膀大腰圆,双手能举起百斤重的石头,可还是一事无成,成了村里人眼里 “没出息的泼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