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南城后,林墨将全部精力重新投入到“医联”的发展中。家乡的风波平息,周慕云那边也因为苏晚晴的铁腕手段而暂时没了动静(据说被他父亲严加看管,并切断了大部分经济来源),公司运营逐渐回归正轨。
区级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化项目顺利通过了最终验收,第一期款项如期支付,极大地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林墨第一时间将苏晚晴抵押房产的贷款还清,了却了一桩最大的心事。
“医联”平台凭借在区级项目的成功案例,声名鹊起,开始吸引更多中小型医疗机构的关注,业务量稳步增长。团队也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加强了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一切看起来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林墨甚至开始规划下一步的战略,考虑引入A轮融资,进一步扩大市场和技术研发。
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片巨大的、令人窒息的阴影,悄然笼罩了下来。
一天,李伟神色凝重地拿着一张精美的邀请函走进了林墨的办公室。
“墨哥,你看这个。”
林墨接过邀请函,是本市一场高规格的医疗健康产业峰会。这本身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发函方——“康健集团”,一个全国知名的医疗健康产业巨头,业务覆盖医疗器械、药品研发、医院投资、互联网医疗等多个领域,是真正的行业航母。
“康健集团?他们怎么会给我们发邀请函?”林墨有些疑惑。他们的“医联”虽然小有名气,但在康健这种巨头面前,简直就是小虾米,按理说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我打听了一下,”李伟的语气更加沉重,“听说康健集团最近成立了新的互联网医疗事业部,野心很大,准备大力进军这个领域。这次峰会,据说就是为了展示实力和招兵买马。他们给我们发邀请函,恐怕……来者不善。”
林墨的心微微一沉。巨头的入场,对于他们这些初创公司来说,往往意味着灭顶之灾。要么被收购,要么被碾压。
果然,在接下来的峰会上,康健集团高调发布了其全新的“康健云医”战略,旨在打造一个全方位的智慧医疗生态平台。而其发布的产品功能和发展规划,与“医联”平台的核心业务和未来方向高度重合,但无论是技术实力、资金支持还是资源整合能力,都远超“医联”数个量级!
更让林墨感到寒意的是,康健集团在会后,通过中间人,向他递出了橄榄枝——不是投资,而是收购。
收购条件开得相当优厚,足以让林墨和团队核心成员瞬间财务自由。但代价是,“医联”品牌将消失,团队被打散重组,完全融入康健的体系。
与此同时,康健集团也开始在市场上发力,利用其强大的资本和渠道优势,以近乎免费的方式向“医联”现有的和潜在客户推广其平台,大打价格战和资源战。
一时间,“医联”刚刚打开的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不少原本有意向合作的医疗机构开始观望甚至转向,公司的业务拓展陷入了停滞。
巨大的压力再次降临。
会议室里,气氛压抑。
“康健这是明摆着要逼死我们!”赵健走后提拔上来的新任运营总监气愤地说道,“他们的‘康健云医’简直就是照抄我们的模式!仗着有钱有势,太欺负人了!”
“价格战我们根本打不起。”李伟看着财务报表,眉头紧锁,“他们可以烧钱抢市场,我们烧不起。再这样下去,我们的现金流很快就会再次出现问题。”
技术总监张超也面色凝重:“而且他们挖走了我们两个核心的技术……对我们的系统架构很了解。”
内忧外患,同时袭来。
摆在他们面前的似乎只有两条路:要么接受收购,套现离场;要么硬扛下去,但在巨头的碾压下,前途渺茫,胜算极低。
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抉择。
接受收购,意味着放弃自已一手创立的品牌和理想,辜负团队和投资人的期望,也违背了自已创业的初心。但能保证团队和早期投资人获得丰厚的回报,也算是一种交代。
拒绝收购,意味着要带领团队踏上一条更加艰难、甚至可能血本无归的对抗之路。他们需要找到巨头的弱点,找到自已的不可替代性,在夹缝中求生存。
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林墨,等待着他的决定。
林墨站在窗前,看着楼下繁华的街道,心情沉重如铁。这一次的对手,不再是星海科技那种跳梁小丑,也不是周慕云那种个人恩怨,而是一个真正的、强大的、无法撼动的商业帝国。
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
晚上回到家,他罕见的沉默,连母亲都看出了他的心事重重。
“小墨,是不是公司又遇到难处了?”林母担忧地问。
苏晚晴也关切地看着他。
林墨叹了口气,没有隐瞒,将康健集团的事情和面临的艰难选择告诉了她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