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沉默的、无形的威慑力,比任何言语的安慰都更具力量。它不需要承诺,不需要解释,只是用存在本身,就为她隔绝出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
此时,校园言情的主线正在不温不火地推进。女主苏晚晚因其乐观善良和在一次小型班级活动中的表现,逐渐吸引了更多同学的友好目光。而男主顾夜轩,那个家世优越、面容冷峻的校园王子,似乎也开始偶尔会将目光投向这个与他周围圈子格格不入的平民女孩,虽然表面上依旧冷漠。班级里关于他们之间的微妙气流,已经开始滋生一些朦胧的传言。
而在林小雨所在的班级,她的处境愈发边缘。她敏感地察觉到苏晚晚周围日益融洽的氛围,与自己形单影只形成了残酷的对比。原剧情中,那种因嫉妒和不甘而滋生的阴暗情绪,正像藤蔓一样悄然缠绕她的内心。按照原有轨迹,一次小小的冲突(比如不小心碰掉了苏晚晚的书本,却被对方朋友认为是故意的),很快就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促使她迈出“陷害”的第一步。
* **林小雨与父母:** 冷暴力在持续。李桂芳开始更频繁地提及“楼上的小丽”如何懂事、成绩如何好,含沙射影地指责林小雨。林建国则用更长时间的沉默和更阴沉的表情来表达他的不满。家庭餐桌变成了一个无声的战场,只有碗筷碰撞的声音和林小雨自己咀嚼的微弱声响。
* **林小雨与同学/苏晚晚:** 她在班级里几乎成了透明人。原本因为同样家境不佳而偶尔和她说话的另一个女生,最近似乎也刻意疏远了她,转而试图融入苏晚晚那个更受欢迎的圈子。苏晚晚本人或许出于善意,曾尝试将一块糖果分给林小雨,却被林小雨生硬地拒绝,这让她更加被孤立。她像一座孤岛,看着周围欢声笑语的海洋,内心的落差与怨怼在不断堆积。
* **林砚(沈砚)与社区环境:** 他清晨和傍晚的规律出现,成了这个陈旧社区里一则引人注目的“新闻”。人们对他的动机猜测纷纷,但慑于他以往的“战绩”和此刻明显生人勿近的气场,无人敢当面询问。这种变化,无形中也略微改变了林小雨在社区孩子眼中的形象——她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嘲弄的“没人要的”,她那个不好惹的哥哥,似乎开始“管”她了。
快到学校门口时,人流骤然密集起来。穿着统一校服的学生像潮水般涌来。林小雨下意识地紧张起来,脚步变得迟疑。她害怕被同班同学,尤其是被苏晚晚和她那些朋友看到自己和“混混哥哥”在一起。那会坐实她“家庭有问题”、“有个混混哥哥”的标签,引来更多的鄙夷和嘲笑。
就在这时,前面的林砚停下了脚步。
他停在了距离校门尚有二十多米的一个报刊亭旁边,这里相对僻静。他转过身,背靠着报刊亭冰凉的铁皮外壁,双手依旧插在兜里,目光懒散地投向车水马龙的街道,仿佛只是一个走累了在此歇脚的路人。
他甚至没有给林小雨一个眼神。
但林小雨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剩下的路,你自己走。
这是一种粗粝的体贴,一种对她那可怜自尊心的、不着痕迹的维护。他或许不懂少女复杂敏感的心思,但他本能地知道,自己这样的身份,出现在她同学面前,可能会给她带来麻烦。
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涌上林小雨的心头。是感激?是松了口气?还是对自己刚才那点羞耻心的自责?她分不清。她只是飞快地低下头,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嗫嚅了一句:“哥……我走了。”
然后,她像逃离什么似的,加快脚步,低着头混入了涌入校门的学生洪流中,甚至不敢回头看一眼。
林砚(沈砚)用眼角的余光,确认那个蓝色的瘦小身影安全地消失在伸缩门后,又停留了片刻,像是在观察校门口是否有潜在的隐患。直到早读课的预备铃声尖锐地响起,校门口变得空旷,他才懒洋洋地直起身,打了个大大的哈欠,双手插兜,沿着来时的路,晃晃悠悠地往回走,身影逐渐融入清晨忙碌的市井街巷,仿佛刚才的一切从未发生。
**沈砚的内心策略与观察:**
作为沈砚,他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沉默的接送”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暴露疗法”和行为锚定。林小雨长期处于被欺凌和被忽视的环境中,形成了深刻的“习惯性无助”,认为任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糟糕的境遇。他持续的出现,就是在用行动打破她的这种认知——环境是可以因他的介入而改变的。他将自己与“上下学”这段对林小雨而言充满焦虑的时间绑定。日复一日,他的存在本身就会成为一个安全信号的锚点。只要看到他,她潜意识里就会知道,这段路是安全的。
对于林小雨这样对语言(尤其是来自家人的语言)充满警惕和不信任的个体,行动比言语更有力。沉默可以避免任何可能被误解的讯息,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她的心理压力。他不需要她感激,只需要她习惯并逐渐依赖这种保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