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长老的介入,如同给姜逸撑起了一把无形的保护伞。刘执事虽然心有不甘,但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也只能暂时偃旗息鼓,将调查重点转向寻找那批“问题丹药”的源头,以及核实出事弟子的具体情况。流言蜚语虽然仍在暗中流传,但公开的针对和刁难明显减少了。
姜逸深知,这份暂时的平静,源于他展现出的价值以及丹霞峰的庇护。想要真正站稳脚跟,必须将这份价值持续放大,转化为他人难以撼动的实力和成果。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研究。
“药性冲突预警算法”的初步成功,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开始系统地将之前零散的技术突破进行整合和优化。MK-I型自动化控火符阵被升级为MK-II型,加入了基于预设安全边界的简单冲突概率模拟功能,虽然还不能实时干预,但能在系统日志中标记出潜在的风险点,供他事后分析。
丹毒残留检测仪的原型机也在不断改进。他尝试用更精密的“灵刻刀”在更纯净的水晶基板上人工铭刻衍射光栅,取代效果不稳定的天然幻彩云母,以提高“分灵”的精度和稳定性。同时,他开始着手建立常见丹药有效成分和丹毒杂质的“标准灵力波谱图谱库”,为定量分析打下基础。
然而,随着实验的深入和成功率的提高,一个新的瓶颈出现了——效率。
尽管自动化控火节省了大量心神,但炼丹本身依然是一个串联的过程:预处理材料、升温暖炉、投料融合、凝丹收丹。每一步都需要他亲力亲为,等待特定的时间节点。炼制一炉丹药,动辄数个时辰,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和准备中度过。而且,丹炉只有一个,无法同时进行多炉炼制。
“这太没有效率了!”姜逸看着系统日志中记录的、大量被浪费在等待上的时间,皱紧了眉头。这就像前世的手工作坊,严重制约了产能和实验迭代速度。
“必须改变这种串行的工作模式!”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流水线”。
将复杂的炼丹过程,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工序,每个工序由专门的“设备”或“岗位”负责,物料在不同工序间流转,实现并行作业,从而大幅提升整体效率。这是现代工业生产的核心思想之一。
“系统,基于现有技术,模拟设计一条适用于聚气丹或融灵散等低阶丹药的流水线生产方案。”
【指令收到。开始工艺流程分析与工序分解……】
【方案模拟中……】
【初步流水线设计方案(雏形)生成:】
1. 原料预处理工段:
离心提纯单元: 使用灵能离心机(待研发完善),对矿石类、部分植物类原料进行初步提纯和粒度分级。
精准切割/研磨单元: 设计带有刻度标尺和固定夹具的切割台、自动研磨器(可结合小型旋风符阵驱动),确保材料尺寸一致。
药性激活/预处理单元: 如恒温浸泡池(用控火符阵维持水温)、特定频率灵波照射装置(用于激活如虹光花等特殊药材)。
2. 核心反应工段(丹炉区):
自动化丹炉: 现有MK-II型控火丹炉,负责核心的加热、融合、反应过程。未来可增加自动投料装置(基于机械臂或重力滑道+灵控阀门)。
多炉并行: 规划多个丹炉位,由一套中央控火系统(升级版PID阵盘)统一调度管理,实现多炉同时炼制不同批次或不同种类的丹药。
3. 成丹后处理工段:
丹毒快速检测单元: 部署丹毒残留检测仪,对出炉丹药进行批量抽检或全检,确保品质。
分拣包装单元: 设计基于重量、尺寸或灵光扫描的自动分拣装置,将丹药按品质分级,并自动装入对应规格的玉瓶。
4. 辅助系统:
物料传输系统: 设计传送带(可用低阶御物术阵盘驱动)或轨道小车,在各工段间流转物料篮。
中央控制系统: 未来目标,集成所有设备的监控和调度,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对应后续“灵力自动驾驶丹炉”等章节)。
看着系统模拟出的、充满几何美感和逻辑性的流水线布局图,姜逸心潮澎湃。这不再是模糊的设想,而是有了具体技术支撑的蓝图!虽然其中大部分设备都还处于概念或原型阶段,但方向已经明确!
“当前最现实、能最快提升效率的,是实现‘多炉并行’!”姜逸立刻抓住了重点。拥有多个丹炉同时开工,是突破产能瓶颈最直接的方式。
他盘点了一下自己的家当。之前赌约赢来的灵石,加上出售丹药所得,大部分都投入了研发,剩余不多。购置多个标准丹炉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丙字七号丹房虽然比之前好,空间也有限,无法容纳太多大型丹炉。
“必须开源节流,同时优化空间布局。”姜逸思索着。
节流方面,他决定自己动手改造。他前往宗门的废器阁,那里堆放着各种损坏报废的法器、丹炉等。花费了少量灵石,姜逸淘到了两个锈迹斑斑、铭文模糊、但炉体基本完好的低阶丹炉残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