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灵力电池储能技术
宗门贡献值兑换陷阱带来的经济压力,如同一张无形的网,逐渐收紧,束缚着科学派的发展步伐。尽管姜逸采取了技术授权、定制服务、内部互助等多种方式开源节流,暂时稳住了阵脚,但这些举措终究是权宜之计,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因关键材料被卡脖子而导致的成本飙升和资源短缺。科习弟子们虽斗志不减,但修炼资源的捉襟见肘,已开始隐隐影响部分人的进度和心态。
姜逸深知,长久下去绝非良策。玄骨上人一系掌控庶务堂,手握资源定价权,若不能打破对传统灵石和特定灵材的依赖,科学派将始终受制于人。破局的关键,在于能源与资源的自主!他必须加速推进那些更具颠覆性、能够重塑基础资源格局的技术研发。
在秘密进行的多项研究中,“灵力电池储能技术”被姜逸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优先高度。当前的修仙界,灵力储存主要依赖灵石。灵石虽好,但属于天然矿产,储量有限,品级越高越稀有,且其能量释放是一次性的,无法循环充能。科学派的诸多设备,如自动化控火阵、灵磁护盾、灵冷链系统,乃至未来的更多构想,都对持续、稳定、可调控的灵能供应提出了极高要求。仅仅依靠消耗品灵石,不仅成本高昂,更制约了设备的便携性和长时间运行能力。
若能研发出一种高效、可重复充放电的“灵力电池”,将如同为科学派装备上强大的“心脏”,其意义将不亚于一次能源革命!
“系统,新项目优先级提升:‘灵力电池储能技术’研发,代号‘雷霆’计划。目标:基于电化学原理,结合此界灵材特性,设计并制造出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可快速充放电的灵能存储装置。重点推演可行的电化学体系及关键材料。”
【指令收到。项目‘雷霆’启动。】
【原理分析:借鉴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电化学储能模型。核心要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隔膜。】
【灵能适配性推演:】
1. 能量载体: 传统电子不适用,需寻找能承载、传递灵子(灵力基本单元)的‘灵子载体’。候选:高活性灵液中的灵离子、特定灵晶结构中的空穴、或模拟灵石结构的‘拟态灵子’。
2. 电极材料: 需具备高灵子嵌入/脱出能力、高灵导性、结构稳定性。推演候选:多层石墨烯状‘灵墨’、掺杂稀土元素的‘灵晶氧化物’、纳米多孔‘灵金’。
3. 电解质: 需高离子电导率、宽电化学窗口、化学稳定性好。候选:高纯度‘灵泉精粹’基电解液、离子液体类‘灵熔盐’、固态‘灵胶电解质’。
4. 隔膜: 需绝缘性好、孔隙率适中、耐灵子穿梭。候选:特制‘灵蚕丝膜’、‘纳米灵陶膜’。
【关键难点:1. 灵子载体识别与可控迁移机制不明。2. 电极材料与灵子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循环稳定性未知。3. 充放电过程中的灵能转化效率与热管理问题。4. 避免灵能泄露及过充过放安全风险。】
【结论:理论挑战极大,需大量基础实验探索。】
面对系统列出的重重难关,姜逸没有退缩。科学的道路本就是披荆斩棘。他决定从最基础的原理验证开始。
首先,是寻找合适的“灵子载体”。他利用改进版的“灵力波动频谱分析仪”和“材料分子结构解析”技术,对数十种常见的导电灵液、灵晶粉末进行扫描分析,试图观测其中是否存在可定向移动的、携带灵能的微观粒子或波动。这是一个极其精细和耗时的工作,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寻找特定的水滴。
同时,他着手制备可能的电极材料。他尝试用高温裂解特殊灵木得到类似石墨的“灵墨”,尝试在高压反应釜中合成掺杂了微量稀土(来自沉铁矿实验的初步成果)的复合灵晶,尝试用电解法制备高纯度的纳米灵金箔……每一种材料的制备都充满挑战,失败率极高。
实验室的一角,专门被开辟为“雷霆”计划试验区。这里摆放着各种奇特的装置:用于材料合成的微型高温炉、用于电化学测试的灵玉电解槽、用于测量灵导率的精密符阵探针……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灵材加热后特有的气味,时而清香,时而焦糊。
姜逸几乎将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这里。他反复调整配方,测试不同材料组合的灵子存储和释放特性。过程枯燥而漫长,一次次的尝试,换来的往往是微弱的灵光一闪即逝,或是材料在充能过程中突然崩溃、甚至发生小规模的能量逸散(微爆)。
挫折并未让他气馁。每一次失败,系统都会记录下详细的数据,分析失败原因,优化下一次实验的参数。渐渐地,他对灵材的电化学行为有了一些模糊的认知。
转机出现在一次看似偶然的实验中。当时,他正在测试一种以“流银”为负极、以“赤焰晶”粉末为正极、以提纯的“雷击木汁液”为电解质的初级电池模型。在多次充放电循环后,电池性能急剧衰减。姜逸拆解电池进行分析时,意外发现,在赤焰晶颗粒的表面,形成了一层极薄的、闪烁着微弱七彩光芒的结晶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