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丹劫预警卫星计划
废弃山谷中的爆炸当量测算实验,因突如其来的敌袭而戛然而止。五名身份不明、修为至少筑基期的黑衣人,利用远程通讯被干扰的短暂窗口,从不同方向急速逼近试验场,意图不言而喻。危急关头,姜逸临危不乱,指挥科习弟子们依托预先布置的简易防御符阵和最新配备的灵力绝缘防护服进行抵抗,同时成功发射了数枚特制的、难以被干扰的灵光信号弹。
信号弹划破长空,耀眼的光芒和独特的灵力波动立刻引起了流云宗巡山弟子的注意。援军很快赶到,那五名黑衣袭击者见事不可为,果断施展诡异遁术,迅速消失在茫茫山林之中,未能留下任何活口或明显线索。经事后勘察,袭击者手法专业,装备精良,且对试验场布局和实验进程似乎有一定了解,其背后主使,虽无直接证据,但玄骨上人一系乃至外部魔修势力的嫌疑最大。
这次未遂的袭击,如同一盆冷水,浇醒了沉浸在技术突破喜悦中的科学派众人。它赤裸裸地揭示了一个事实:科学的道路并非坦途,其带来的力量与变革,必然触动旧有利益格局,引来明枪暗箭。仅仅拥有先进的技术还不够,必须拥有守护这些技术、预警并抵御威胁的能力!
姜逸的危机感空前强烈。敌人已经不再满足于规则内的打压和经济封锁,开始动用武力手段。这次袭击目标明确,直指刚刚完成的魔气爆炸试验数据,说明对方对科学派的动向极为关注,且对魔气相关技术抱有极大的警惕或觊觎之心。更让他担忧的是,袭击者能精准把握实验时机并实施通讯干扰,表明科学派内部或周边可能存在未被察觉的监视。
“我们不能总是被动挨打!”在事后的紧急会议上,姜逸对丹霞长老和陈铭等人斩钉截铁地说道,“必须建立我们自己的、覆盖范围更广、预警能力更强的安全监控体系!不仅要防内部的渗透,更要能提前发现外部的威胁!”
他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空。在前世,卫星技术是实现全球监控、通信、导航的关键。在这个拥有灵力、浮空法术和诸多奇异材料的修仙世界,是否也能打造出类似的“天眼”系统,用于监控宗门周边异常灵力活动,尤其是魔气波动、大规模能量聚集(如敌袭前兆)以及可能的空间裂隙等威胁?
一个宏大的构想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丹劫预警卫星计划”!他要打造一批能够悬浮于高空、搭载各种灵能探测传感器、并通过灵波进行数据传输和组网的“预警卫星”,构建一张覆盖流云宗及其周边区域的“天网”!
“系统,超大型项目预研:‘近地轨道灵能预警卫星网络系统’,代号‘天眼’计划。目标:设计并部署可长期驻留高空、具备广域灵能环境监测、威胁预警、信息中继功能的无人平台。推演技术可行性、系统架构及关键子系统实现方案。”
【指令收到。超大型项目‘天眼’预研启动。】
【系统架构推演:】
1. 平台系统: 需解决长期高空悬浮(抗风力、灵力消耗)、姿态稳定、能源供应(太阳能/灵能电池)、轨道维持/变轨能力。
2. 载荷系统: 核心为高灵敏度灵能探测载荷:
? 广域灵波扫描阵: 监测大范围灵力波动异常,识别大规模修士聚集、阵法启动、高强度战斗等。
? 高分辨率灵谱成像仪: 精确定位并分析特定区域灵能成分,识别魔气、丹劫云、异常空间扭曲等。
? 微灵变监测器: 探测极其微弱或隐匿的灵能活动(如潜伏、小型传送阵)。
3. 数传与组网系统: 卫星与地面站、卫星之间的高速灵波通信链路,需高带宽、抗干扰、低延迟。
4. 地面应用系统: 数据接收、处理、分析、分发中心,与现有“谛听”系统整合。
【关键技术挑战:】
1. 平台: 高空长期悬浮阵法(需极高效率)、轻质高强度材料、自主导航与避障。
2. 载荷: 超高灵敏度传感器(接近背景噪声极限)、灵谱分辨率与覆盖范围平衡、数据处理能力。
3. 数传: 远距离灵波通信的功率与精度、数据加密与抗截获。
4. 系统集成: 多星协同工作、数据融合算法、巨大能耗与成本。
【结论:理论可行,但技术跨度极大,涉及材料、能源、通信、探测、控制、软件等多个领域前沿,需分阶段长期攻关。推荐先行研制技术验证星,攻克核心单项技术。】
预研结果既令人振奋,又倍感压力。“天眼”计划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远超之前任何一项单点技术突破。但它的战略价值无可估量!一旦建成,科学派乃至流云宗将拥有前所未有的态势感知能力,足以改变攻防格局。
姜逸决定,即便前路漫漫,也要立即启动!他将计划分为多个阶段:第一阶段,研制一颗技术验证星(“天眼-1号”),重点解决平台稳定悬浮、基础能源供应和简易灵波通信问题;第二阶段,研制初步具备探测能力的试验星(“天眼-2号”),搭载基础传感器;第三阶段,才是组网和应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