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的西安城,正是春深似海的好时节。
护城河畔的垂柳抽出嫩绿的新芽,郊外的田畴泛起青青麦浪。
在这万象更新的季节里,奕帆心中的蓝图也在悄然萌发。
这日清晨,他特意在工程行的议事厅备好香茗,召集吴荣、陈师傅、付刚等核心人员共商大计。
诸位,
奕帆环视在场众人,缓缓展开一幅规划图,如今工程行业务蒸蒸日上,但所用建材均需外购,成本既高,质量也难以把控。我意欲在城外开设砖窑、陶瓷厂,更要兴建一座...水泥厂。
水泥?
陈师傅捻着胡须,满脸困惑,这是何物?
他取出一袋早已备好的水泥样品,徐徐道来:
此物遇水则凝,坚如磐石。筑墙可省却糯米灰浆,铺路则平整如砥。若是量产,必能造福黎庶。
付刚沉吟道:这等秘术,确实需要严密防护。
正是。
他点头道,因此我打算与秦王府合作。借王府之势,护产业之全。
四月二十二,他递帖求见秦王。
王府书房内,檀香袅袅,年轻的王爷把玩着水泥样品,眼中精光闪烁。
奕先生此物,果真神奇。
秦王将凝固的水泥块在手中掂量,但不知...要本王如何相助?
他躬身道:愿以四成股份,请殿下入股一万两,并派亲兵护卫工坊。
秦王轻笑,指尖轻叩紫檀桌面,道:
四成?奕先生未免太过小气。这等利国利民之物,王府出人出力,至少要占七成。
奕帆心中暗忖,这位年轻王爷果然精明。
却不慌不忙地取出一份文书,道:殿下请看,这是工坊的预算明细。一万两白银仅够前期投入,后续还需持续投入。况且...
奕帆故意顿了顿,技术才是根本。
秦王接过文书细看,忽然笑道:早就听闻奕先生善于经营。这样吧,六成股份,王府出资一万五千两,另派一队亲兵护卫。
奕帆佯装为难:殿下,技术研发所耗甚巨...
五五分成,秦王打断道,但王府要派账房监理。
他见好就收,躬身道:殿下英明。不过在下还有个提议,将砖窑、陶瓷厂一并合作,三家工坊,殿下共占六成,如何?
秦王抚掌大笑:妙!就依先生!
五月初一,西安城外顿时热闹起来。
灞水河畔,三座工坊同时破土动工。
秦王府派来一队精锐亲兵,日夜巡逻守卫。
水泥厂的建造最为费心。
奕帆亲自指导工匠建造高达三丈的立窑,先用青砖砌筑内壁,再以耐火土涂抹。
窑体分三层:上层预热,中层煅烧,下层冷却。
窑底设有专门的出料口,方便取出烧成的水泥熟料。
注意通风口的朝向!
他在工地上指挥若定,要让空气自然对流,这样才能保证煅烧温度。
陈师傅带着徒弟们日夜赶工,立窑终于在五月二十五建成。
接着便是安装粉碎设备,奕帆设计了一套水力驱动的石碾,利用灞水的水力来粉碎石灰石和黏土。
六月初三,第一窑水泥终于出炉。
消息不胫而走,西安城的大小官员、富商巨贾纷纷前来观看试验。
灞水河畔人山人海,秦王、巡抚赵可怀、布政使李春光等要员更是早早就在临时搭建的观礼台就座。
奕帆命人将水泥与砂石按比例混合,加水搅拌成混凝土。
在众人注视下,将混凝土倒入特制的木模中。
诸位大人请看,他指着木模解释道,这混凝土待凝固后,便是建造房屋、铺设道路的上佳材料。
这时他特意命工匠在混凝土中插入薄木板:这是沉降缝。热胀冷缩乃天地至理,设置此缝可防路面开裂。
三日后的六月初六,试验场再次被围得水泄不通。
当木模被拆除,露出灰白坚硬的混凝土块时,现场一片哗然。
赵巡抚亲自用铁锤敲击混凝土块,震惊道:坚如铁石!当真坚如铁石!
秦王更是兴奋地站起身:有此神物,何愁道路不平,城池不固!
六月初十,奕帆选定在灞水畔铺设第一条水泥路。
这段路长二百米,宽三米,作为示范工程。
施工当日,西安城的官员们再次齐聚。
奕帆亲自在现场指导:
先夯实路基,再铺设十公分厚的碎石垫层!
竹筋要绑扎牢固,间距不得超过一尺!
模板必须固定稳当,不能有丝毫松动!
每隔二十丈必须设置沉降缝!
最关键的混凝土配比,我严格把控:记住这个比例:一份水泥、两份黄沙、三份碎石!加水要适量,搅拌要均匀!
工匠们分成三班,日夜不停地施工。
浇筑完成后,他命人用草席覆盖,每日洒水养护。
陈师傅不解地问:东家,为何要如此麻烦?
奕帆解释道:水泥凝固需要水分,养护得当,强度才能达到最佳。这沉降缝更是关键,可防温度变化导致路面开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