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藏兵谷很远,直到再也感受不到那股令人窒息的死寂和压迫,范林才敢在一处僻静溪流边停下马,整个人几乎虚脱地从马背上滚落,瘫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冰冷的溪水溅在脸上,带来一丝刺骨的清醒。
刚才在谷口那短短片刻的交锋,比他穿越以来经历的所有事情加起来都要凶险万倍!那是一种灵魂层面上的碾压。在袁天罡面前,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可以被随意捏死的虫子,所有的底牌、所有的算计,都显得如此可笑和苍白。
“勉强答应了……”范林回味着袁天罡最后那句话,嘴角泛起一丝苦涩。这根本不是接纳,更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暂时性的“留校察看”。自己的小命,依然悬于一线,全看那位不良帅的心情和判断。
危机暂时缓解,但更大的焦虑随之而来。他必须想清楚,接下来该怎么走。一步踏错,可能就是万劫不复。
他掬起一捧冰冷的溪水泼在脸上,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像分析一个复杂的政治案例一样,剖析当前的局面。
核心矛盾:袁天罡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范林结合原着记忆和刚才的接触,迅速得出结论:袁天罡要的不是简单的天下归一,甚至不完全是李唐复辟。他要的,是一个完全按照他设定剧本运行的天下,一个最终由李星云(或者他选定的其他李唐血脉)坐上皇位,并且这个皇位必须是在他袁天罡的“安排”和“掌控”之下的天下。为此,他不惜掀起无数腥风血雨,牺牲万千生灵。他是一个极端的、悲情的、掌控欲达到变态程度的“导演”。
那么,自己的出现,会不会触碰他的利益?范林冷汗又下来了。答案是:一定会!只要自己试图改变“剧情”,无论这个改变是向好还是向坏,只要偏离了袁天罡的剧本,就是对他的挑衅!自己辅佐女帝,壮大岐国,这本身就可能影响袁天罡的整体布局!尤其是如果女帝的势力发展到足以威胁到他为李星云铺路的地步……
“所以,我现在的行为,本质上是在玩火……”范林喃喃自语。在岐国献策,等于是在袁天罡的棋盘上,偷偷放下了一颗不属于他的棋子。袁天罡现在没动他,可能只是觉得这颗棋子暂时无足轻重,或者想看看这颗棋子能引出什么变化。一旦这颗棋子展现出足以掀翻棋盘的潜力,那就是自己的死期。
那么,女帝想要什么?
这点相对清晰。女帝李茂贞,作为一方诸侯,她的首要目标是保全岐国,在乱世中生存下去,并尽可能发展壮大。她有抱负,有手段,也想结束乱世,但她的路径很可能是通过岐国的强大,最终实现某种形式的天下共主(未必是皇帝,可能是类似霸主的存在)。她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能力的乱世枭雄。
这就带来了一个潜在的冲突:袁天罡最终要捧李星云,而女帝若有足够实力,会甘心屈居人下吗?尤其是在不知道袁天罡存在和其全盘计划的情况下?一旦岐国强大到一定程度,与袁天罡为李星云设计的道路发生冲突,几乎是必然的。
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范林感到一阵头痛。他原本单纯地想辅佐女帝这位“明君”,但现在发现自己可能不知不觉站到了最终BOSS的对立面。
对袁天罡,必须绝对服从,至少表面上是如此。要不断强调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李唐霸业”这个终极目标服务。在岐国的发展,要包装成“为殿下(李星云)未来登基积蓄力量、扫清障碍”。同时,要严格控制岐国发展的“度”,绝不能让其真正威胁到袁天罡的核心计划。这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
对女帝,继续效忠,展现价值。但进言和行动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度刺激其他势力,尤其是要避免过早与李星云产生直接冲突。或许……可以将岐国的发展方向,引导向一种“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模式,先求稳,再图强。
对李星云,这是关键!必须维持好与李星云的“兄弟”关系。李星云是袁天罡的逆鳞,也是自己最好的“护身符”。让李星云对自己有好感,甚至依赖自己,那么在袁天罡要动自己的时候,或许会多一层顾忌。而且,李星云本人志不在一统天下,这中间有巨大的操作空间。
对其他势力(梁、晋、漠北等),按照原计划,利用信息差和现代谋略进行削弱、分化。但这过程中,要把握好分寸,不能真的让某一方(比如岐国)过快崛起打破平衡,也不能让天下过早统一,那都会破坏袁天罡的“剧本”。
岐国的内部问题:
范林又想到了女帝拒绝他“神机坊”提案时,那些大臣的反应和岐国拮据的财政。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制约。女帝个人能力再强,岐国的政治和行政系统,依然带有浓厚的旧时代藩镇色彩。效率低下,官僚体系可能臃肿,财政管理粗放,人才选拔机制也不够完善。这些“软件”上的缺陷,严重制约了岐国潜力的发挥。就算有好的策略,没有高效的系统去执行,没有充足的财力去支撑,也是空中楼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