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北疆告急蛮族侵
长安城的暖风裹挟着花香与市井的喧嚣,却吹不散唐王府书房内凝重的气氛。西域冰川界的贸易刚步入正轨,巨额财富如同潮水般涌入,李之源正与秦玉龙、程度商议着如何将这些资金投入工坊扩建和新一轮技术研发时,一份来自北疆的八百里加急军报,如同一声晴天霹雳,重重地砸在了书案之上。
“报——!北庭都护府急报!西部蛮族大汗铁木真,亲率十五万铁骑东征,已连破东部三旗!兵锋直指定边城!张崇山将军告急!”信使风尘仆仆,声音嘶哑,跪倒在地,呈上沾满汗渍和尘土的军报。
书房内的轻松氛围瞬间冻结。
程度手中的账本“啪嗒”一声掉在地上,失声道:“十五万?铁木真?西部那些蛮子什么时候凑出这么多人马了?”
秦玉龙脸色凝重,快步上前接过军报,迅速浏览,越看眉头皱得越紧:“王爷,情况不妙。西部草原确已统一,这铁木真来势汹汹,东部各旗各自为战,一触即溃。定边城虽坚,但张将军麾下兵力不足,恐难久持。军报称,城外烽燧皆已陷落,定边已成孤城。”
李之源面色沉静,但眼底深处已是寒霜一片。他走到巨大的疆域图前,目光落在北部那片广袤的草原。三年前,他设计击溃黑狼部,推行旗蒙分治之策,将北疆威胁化为无形,更打通了草原贸易,赚得盆满钵满。却万万没想到,赶走了一头饿狼,却催生出了一头更为凶猛、更具统治力的猛虎!
“铁木真…天可汗…”李之源手指点在地图上西部草原的位置,“好大的口气。西部混战三年,竟能练出如此一支强军,此人不容小觑。”
他目光扫向定边城。这座由他策划、王强亲手督建起来的雄城,凝聚了最新的筑城技术和防御理念,本是钉在草原的一颗钉子,如今却成了风暴中心。
“朝廷可知消息?”李之源问道。
“如此军情,必是同时急报兵部和陛下。”秦玉龙道,“此刻,恐怕朝堂已经炸开锅了。”
正如秦玉龙所料,紫宸殿内,此刻已是乱成一团。
皇帝李琰看着手中内容相似的急报,脸色铁青,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十五万蛮族铁骑!这个数字像重锤般敲在所有朝臣的心头。
“陛下!蛮族猖獗,竟敢倾巢来犯!臣请即刻发兵,调集中原各镇精锐,北上迎敌,与那张崇山里应外合,定要将那铁木真小儿碾碎在定边城下!”一位虬髯武将出列,声如洪钟,主战之意坚决。
“不可!万万不可!”另一位文臣立刻反驳,“陛下,十五万骑兵非同小可!且草原乃其主场,来去如风。我大军远征,粮草辎重耗费何其巨大?如今国库…陛下您是知道的,去年南方水患,今年陛下寿辰又刚过,各处用钱如流水,哪还有余钱支撑一场大战?依臣之见,当以守为主,令北庭都护府及各边军谨守关隘,坚壁清野,拖垮蛮族锐气,再图后计!”
“坚壁清野?说得轻巧!定边城外多少屯田、多少归附的部落?难道就任由蛮族屠戮劫掠不成?此乃弃百姓于不顾,寒边军之心!”
“那也比国库耗尽,天下动荡要好!”
朝堂上,主战派与主和派(实为固守派)吵得不可开交,唾沫横飞。户部尚书捧着几乎空了的账本,哭丧着脸陈述国库的窘迫,每一项增兵、购粮、打造军械的预算,都像刀子一样割着他的肉。
皇帝李琰被吵得头痛欲裂,心中更是焦灼万分。打,没钱;守,失地失民,且蛮族势大,能否守住仍是未知数。他的目光下意识地投向武官队列,搜寻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却发现李之源今日并未上朝。
“富昌王何在?”皇帝沉声问道。
殿内安静了片刻。有内侍回禀:“回陛下,富昌王近日似在忙于商行事务,未曾上朝。”
皇帝眉头紧锁,心中莫名生出一丝不悦和…期待。这种时候,这个总能搞到钱、拿出出人意料办法的侄儿,偏偏不见了踪影?他是真的忙于商事,还是…另有所图?
……
唐王府书房。
“源哥儿,咱们怎么办?”程度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定边城可是咱们花了大力气建起来的,还有那么多产业在北疆…这一打仗,全完了!朝廷那帮穷鬼肯定指望着你出钱呢!”
秦玉龙相对冷静:“王爷,此战关乎国运,朝廷必然要倾力应对。但我朝承平数年,武备虽有更新,但骤然应对如此大规模的战事,国库确实难以支撑。陛下和朝廷的目光,迟早会落到王爷身上。”
李之源站在窗前,望着北方,沉默良久。他脑海中飞速计算着。北疆不能乱,定边城不能丢!这不仅关乎玄唐国威,更关系到他庞大的边境贸易和未来经略草原的战略。但让他白白拿出大把银子填朝廷的无底洞?绝无可能。
“玉龙,”李之源忽然开口,声音冷静得可怕,“立刻以风行商行的名义,向北庭都护府捐赠第一批物资:粮食五千石,寒玉丹(下品)一千颗,伤药五百瓶,精铁箭头十万枚。速度要快,打出旗号,就说是支援边军,保家卫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