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芹抱着那盆象征着“独立自主”和“未来希望”的胡瓜苗,和丈夫刘小山一前一后走在回“新家”的路上。
心里的激动还未平复,但脚步却不如去时那般轻快,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像初春的薄雾,悄然弥漫心头。
这“新家”……得来的滋味,远比她想象中要复杂。她的思绪不由飘回了两天前,刚拿到钥匙的那一刻……
时间倒回分家立契的那天。冯小芹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收拾着并不多的家当,拉着丈夫,趁天色未暗、村人大多归家吃饭的时辰,提着大包小裹,悄悄赶往村东头那处租来的老屋。她不想被人指指点点,只想尽快安顿下来,用未来的好日子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然而,当她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看清院中景象时,满腔的热切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院子荒芜,屋瓦残破,土坯院墙塌了一角……这和她想象中的、立刻就能开启红火日子的“新家”相去甚远。一股巨大的失落和茫然瞬间攫住了她。
刘小山默默放下行李,里外看了一圈,回来看到站在院子中央、眼神发直的妻子,在心里重重叹了口气,面上却未显露分毫,只平静道:“小芹,你先找桶打点水,把屋里大概擦一下,今晚好歹有个能躺的地方。我去寻两个相熟的兄弟,看看能不能尽快把屋顶和院墙修补一下,不然没法住人。”
丈夫没有抱怨,没有指责,反而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这让冯小芹羞愧之余,又生出一股倔强。她深吸一口气,将那股想要退缩的冲动狠狠压下去,挽起袖子开始干活。路是她选的,跪着也得走完。
就在她埋头擦拭那张唯一的破旧板床时,院外忽然传来一阵人声和脚步声。冯小芹疑惑地走出去,一看之下,彻底呆住了。
只见婆婆刘周氏走在最前头,身后跟着大哥刘大山、大嫂李文慧带着两个儿子,甚至还有隔壁的王大力、杨春草夫妇,以及他家妹子王小花!
见她出来,婆婆刘周氏先开了口,语气一如既往的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温暖:“想着你们俩忙不过来,这房子空久了,收拾起来费劲,我们就过来搭把手。两个孩子你放心,我托付给隔壁你王大娘了,等这边归置好了再去接。”
大嫂李文慧笑着接话:“我带了点家常家伙什来,先应应急。有啥活儿,只管分派。”她身后的杨春草也温和地笑着点头。
冯小芹愣在原地,嘴巴张了张,却发不出一个音。她预想过各种冷眼和嘲笑,唯独没想过会是眼前这番情景。“娘……大哥,大嫂……王大哥,春草嫂子……快……快进来,这……这太麻烦你们了……”
刘小山也领着两个朋友回来了,见到院中景象,同样惊得瞪大了眼。
刘大山上前,难得地用拳头不轻不重地捶了一下弟弟的肩膀,带着点调侃:“怎么?掰扯清楚了就不是我弟了?你这乔迁之喜,当哥的不能来沾沾?”
李文慧笑着打圆场:“行了,别逗小山了。我们想着你们刚搬来,千头万绪的,正好得空,就过来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人多力量大嘛。”
连刘大山和李文慧的两个半大儿子都嚷嚷着:“小婶婶,我们也能帮忙!”
王大力虽话不多,也点了点头,眼神里是善意的支持。
刘小山看着母亲、兄嫂和朋友们,喉头滚动了一下,千言万语堵在心口,最后只重重点了点头。他心底那份因为分家而产生的隔阂与愧疚,在这一刻被家人的温情悄然融化了大半。
冯小芹站在一旁,看着丈夫很快融入其中,和大哥、王大哥他们商量着怎么修补;看着婆婆和大嫂、春草嫂子她们自然而然地接过清扫的活儿,指挥着孩子们打水、递东西……荒凉破败的小院瞬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她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有一股暖流试图冲破她一直以来用委屈和计较筑起的心墙,但又有一股别扭的劲儿在负隅顽抗…… 她一边手脚不停地跟着忙活,一边忍不住偷偷观察。她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汗水,做不得假。
也许……可能……真的是我自己想多了? 这个念头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撞入她的脑海。
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原本预计要忙活两三天的活计,不到半日就已初见成效。屋顶补好了,院墙垒结实了,屋里屋外打扫得窗明几净,后院的菜地也被重新翻整过。
刘小山激动地想要留大家吃饭。刘周氏却摆摆手拒绝了:“今天就不在这儿开火了,你们也累了一天,好好歇歇。等你们彻底安顿好了,改日再正经办个‘暖屋’,我们都来。”
她看着儿子和儿媳,语气柔和却意味深长:“收拾一下,就回家来吃饭吧,顺便把孩子们接过来。家,是分了,但饭,还能在一块吃。”
说完,便带着一大群人走了,留下满院的整洁和一片突如其来的宁静。
思绪收回,冯小芹和刘小山也正好走到了自家院门口。那日帮忙修缮的痕迹犹在,让这小院看起来不再那么陌生和冰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