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冬雪悄然而至,细碎的雪花温柔地覆盖了平华村的田野、屋舍和那棵巨大的苹果树。天地间一片静谧,村庄正式进入了“猫冬”时节。然而,这份静谧之下,涌动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暖意。
这是平华村多年来第一个几乎家家户户怀里都揣着活泛银钱的冬天。
往年此时,多是愁眉不展,算计着那点微薄存粮如何熬过漫长寒冬,盘算着开春又得向谁家借贷种子。
而今,即便有些人家还需偿还些陈年旧账,脸上却不见往日的愁苦,反而带着轻松的笑意。因为他们心里有底了——只要跟着村里的步子走,肯下力气,明年就能彻底翻身!腰杆挺直了,连走路都带风。
那些往年总怕过年时外村亲戚来访时露怯、受白眼的日子,眼看就要一去不复返了!
村里处处洋溢着忙碌而喜庆的气氛。女人们拆洗被褥,浆洗衣衫,商量着用新得的钱扯几尺花布给家人做新衣;男人们修缮农具,加固门窗,或聚在一起畅想着开春扩大哪种菜的种植;孩子们则在雪地里疯跑,小脸冻得通红,笑声却格外清脆。
对于村里大半的林氏族人而言,今年冬天还有一件顶顶重要的大事——囤白菜!
几十年前随老祖宗从北方逃难而来,最念想的就是这一口冬日里脆嫩清甜的大白菜。今年终于靠着林家分发的种子,重新种出了这家乡味,而且品质远比记忆中的更好!
家家户户都留足了过冬的量,院子里、地窖里堆满了水灵灵的大白菜,心里别提多踏实了。妇人们忙着晾晒、清洗,准备腌制酸菜,空气中似乎都飘起了未来白菜炖粉条、白菜炖豆腐的诱人香气。
这份熟悉的年味,勾起了深藏的乡情,却也让他们觉得,这片新的土地、这新的生活,越发有了根,有了盼头。
他们的喜悦和忙碌也勾起了村里其他外来户的好奇。这被林氏一族念念不忘的“家乡味”究竟有多勾人?
于是,抱着自家收获的、林家人种得少的胡萝卜、水灵的胡瓜、硕大的白萝卜或清脆的莴笋,上门去换几棵大白菜的人家络绎不绝。
林氏族人都大方,往往多给些白菜,再换回些别家的特色菜。这一换一往之间,说着不同乡音、有着不同习俗的村民们,关系空前地融洽起来,纷纷约着年节时互相尝尝对方的家乡做法。
平华村在这个冬天,真正有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味道。
更让人欣慰的是,不用里正再三催促,许多村民便主动将精心留好的菜种送到了祠堂,由李文石登记入库。他们生怕交晚了,明年选不到好苗,种不上那能生钱的“金疙瘩”。
家家户户都在心里默默规划着来年:哪块地肥,多种些值钱的胡瓜;哪块地向阳,适合种红彤彤的胡萝卜;大豆必须多种,明年村里的油坊酱坊可就指着它了!
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和里正林文柏也没闲着,时不时就要“敲打”一下那些娘家在外村、平日里又有些爱显摆的媳妇儿。
“栓子家的,今年咱村日子好过了,是你自己和小栓子勤快挣来的,关起门来自己乐呵就行,可不敢回娘家嘴上没个把门的,啥都往外秃噜!”
“就是!要是把咱村种新菜赚大钱的事嚷嚷得十里八乡都知道了,引来红眼病或者歹人,坏了全村的大事,那罪过可就大了!”
“真到那时候,可别怪族里和村里不讲情面,休书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些话虽不点名,但分量极重,让那些心思活络的小媳妇们心里都是一紧,纷纷保证绝不多嘴。
村里的孩子们则对另一件事念念不忘——用新菜叶子捕兔子!果然有几家大人耐不住孩子缠磨,拿着胡萝卜缨子或莴笋叶子去了山林边缘,没成想,还真有两三家运气好,捉到了傻乎乎的野兔或山鸡!
这下可好,孩子们更是坚信新菜叶子是“捕兔神器”,闻风而动的人更多了,结果没几天,就把山林里的小动物吓得彻底猫起来,再不敢轻易露面。
而村东头的林守成家,今年冬天则过得格外“节俭”和“低调”。经过那次惨痛的“胡瓜教训”和后续的罚款(是的,为了保住明年的种菜资格,他们捂着绞痛的心脏,大出血支付了高额罚金),他们总算深刻体会到了“规矩”二字的分量。
虽然看着别家热热闹闹备年货,心里酸得冒泡,但也只能夹起尾巴,默默啃着自家的咸菜疙瘩,暗暗发誓来年一定要紧紧跟着村里的步伐,务必学会新菜的“正确打开方式”,再也不自作聪明了。
林胖墩的“家庭霸主”因此有了动摇,偶尔闹腾,也会被心烦意乱的爹娘呵斥几句了,经此一事,倒是阴差阳错地懂事了一点点。
雪停初霁,阳光照在洁白的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林家院子里,更是热闹非凡。
张青樱和郑秀娘等几个妯娌,正在清洗晾晒好的猪肠、猪肉,准备灌制腊肠。院子里支起了大锅,熬着浓浓的浆糊,孩子们跑来跑去地帮忙贴窗花、挂灯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