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成功的喜悦,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长青科技”内部激荡起层层涟漪后,很快便沉淀为一种更加务实和紧迫的氛围。林长青很清楚,实验室和生产线的成功,只是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过程。如何将这一技术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和竞争优势,是摆在面前的下一个关键课题,也是对他商业能力的直接考验。
他没有急于将产品大规模推向市场。在苏雨晴协助整理的市场分析报告中,他们共同意识到,直接与终端消费者或小型厂商打交道,不仅渠道建设缓慢,更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对于初创的“长青科技”而言,并非最优选择。
林长青将目光投向了产业链的上游,那些规模庞大、需求稳定,但长期受制于国外高价催化剂的大型化工企业。与它们进行技术授权合作,是快速回笼资金、确立行业地位、并借助对方成熟渠道将产品铺开的高效路径。
消息如同林长青预期的那样,不胫而走。性能数据经过非正式的渠道小范围流传后,很快便引起了行业内巨头的注意。最先找上门来的,是国内化工领域的央企龙头——“东方石化”。对方表现出了极高的效率和诚意,直接派出了由一位副总工程师带队的技术采购团队,要求进行现场考察和深度技术交流。
会谈被安排在“长青科技”那间尚显简陋,但足够整洁明亮的会议室。一方是代表着国家工业脊梁、见多识广的行业巨擘,另一方则是平均年龄不到二十五岁、以林长青为核心的年轻创业团队。气氛在初始阶段,不可避免地带着一丝微妙的审视与好奇。
东方石化的副总工姓王,是一位头发花白、眼神锐利的老工程师。他开门见山,言辞客气却直指核心:“林总,贵公司提供的初步数据非常惊艳,说实话,有些超出我们现有的认知范畴。我们这次来,是抱着极大的诚意,希望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和稳定性。”
林长青对此早有准备。他神情自若,没有因为对方的身份和质疑而有丝毫怯场。他亲自引领考察团进入严格管控的核心生产区域和实验室,安排进行了数轮严格的双盲测试。当一份份由双方共同监督下产生的检测报告,再次印证了那超越现有行业标准的数据时,王工脸上的审视逐渐被惊叹取代。
“难以置信……活性、选择性、寿命……全面领先。”王工扶了扶眼镜,看向林长青的目光彻底变了,“林总,能冒昧地问一下,这项技术的突破点究竟在哪里?当然,涉及商业机密的部分您可以保留。”
接下来的技术答疑环节,成为了林长青一个人的舞台。他没有依赖PPT,而是随手在白板上勾勒出关键的反应路径和分子构型。他用最简洁清晰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新催化剂的设计哲学,指出了传统催化剂的几个固有能垒和选择性瓶颈,并解释了自己的技术是如何通过巧妙的微观结构设计,从根本上绕开或降低了这些障碍。
他的讲解逻辑严密,视角独特,甚至引用了部分前沿的物理化学概念,但其落脚点始终紧扣实际工业应用。王工和他带来的几位博士出身的技术专家,从一开始的频频点头,到后来忍不住拿出笔记本记录,再到最后,眼中已满是信服与震撼。
他们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拥有的,不仅仅是一项偶然的发明,而是一种颠覆性的、自成体系的技术思想。这种认知,让后续的商业谈判基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正式的谈判桌上,气氛依然严肃,但东方石化团队先前那种若有若无的优越感已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等甚至略带敬畏的谨慎。
王工代表东方石化率先开口:“林总,技术层面我们完全认可。现在,我们可以谈谈合作模式了。我们倾向于一次性买断这项技术的所有专利权……”
“王工,”林长青平静地打断了他,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买断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我们只接受授权合作。”
他的拒绝干脆利落,没有留下任何转圜的余地。会议室里安静了一瞬。东方石化那边的几位商务代表交换了一下眼神。他们习惯了与大型科研院所或国外公司打交道,对方往往在资金压力下更容易接受买断方案。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如此决绝。
“那么,授权费用方面……”另一位商务代表接过话头,试图压价,“虽然性能卓越,但贵公司毕竟是行业新军,市场接受度需要时间培养,而且前期产能和品控也存在不确定性。我们认为,五千万的一次性授权费,加上三年的独家授权,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
这个价格,对于一项前景不明的新技术而言,看似不低,但林长青和苏雨晴事先做过详细评估。以这项催化剂能为东方石化带来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计算,这个报价远低于其实际价值,更何况对方还要求三年的独家授权,这几乎会锁死“长青科技”前期的发展空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