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天空,像一块被仔细擦拭过的蓝宝石,澄澈而高远。暑气尚未完全退去,但风中已然夹杂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桂子清香,预示着又一个崭新学年的开启。
校园再次被喧嚣与活力填满。拖着行李箱返校的学生们,脸上少了去年此时的懵懂与青涩,多了几分熟稔与从容。宿舍楼里,久别重逢的问候声、笑闹声此起彼伏。
“米小圈!你可算到了,胖了不少啊,暑假伙食不错嘛!”王浩一个熊抱扑过来,力道依旧没轻没重。
“去你的,我这是为祖国建设储备能量。”米小圈笑着挣脱,目光扫过宿舍。赵磊正小心翼翼地把他新换的机械键盘摆上桌面,刘洋则已经将床铺整理得一丝不苟,仿佛从未离开过。
一切似乎都回到了熟悉的轨道,但空气中又隐隐流动着一种不同于大一的气氛——一种更为紧迫、更关乎未来的暗流。
这股暗流,在开学第一周的年级大会上,变得具体而清晰起来。
讲台上,学院负责教学的副院长,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教授,正用平缓而清晰的语调,讲解着“专业分流”的实施细则。屏幕上PPT页面不断翻动,展示着各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发展前景,以及,最关键的——名额分配和遴选标准。
“同学们,大学第一年,可以看作是通识教育的‘试炼场’,你们接触了基础的数理知识和学科导论,对所在的工科大类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从大二开始,你们将面临大学期间第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专业方向。”教授的声音在安静的阶梯教室里回荡,“这个选择,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你们未来几年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甚至影响你们职业生涯的起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选课’,而是一次对自我认知、兴趣探索和未来规划的集中考验。”
台下,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凝神屏息,生怕漏掉一个字。米小圈感到自己的手心微微出汗。他瞥了一眼旁边的室友们,王浩难得地收起了嬉皮笑脸,眉头微蹙;赵磊则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关键信息,镜片后的眼神专注;连一向淡定的刘洋,也坐直了身体,目光紧盯着屏幕。
选择,就这样以一种不容回避的姿态,横亘在了他们面前。
他们所在的学院,大类招生下,大二将分流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和“网络空间安全”四个主要专业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更偏重理论和基础,算法、系统、原理是核心,被认为是“根正苗红”的计算机专业,竞争历来最激烈。
“软件工程”,侧重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从需求分析到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实践性更强,目标是培养能直接参与大型软件项目的工程师。
“人工智能”,是近几年炙手可热的方向,聚焦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领域,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网络空间安全”,关乎信息对抗、系统防护,在数字化时代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缜密的思维和强烈的责任感。
每个方向似乎都闪烁着诱人的光芒,也都有着不低的门槛。GPA、相关课程成绩、甚至部分专业要求的面试,像一道道关卡,等待着他们去闯。
回到宿舍,气氛不再像往常那样轻松。专业分流成了绝对的中心话题。
“我想选计科,”赵磊推了推眼镜,语气坚定,“我觉得底层原理和算法才是王道,能把基础打扎实,以后走哪都不怕。就是名额太少了,估计GPA要求会很高。”
王浩瘫在椅子上,有些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我还没想好。软工好像挺适合我这种坐不住的,做项目有成就感。AI听起来很酷,但感觉数学要求好高,我有点发怵。网安嘛……感觉像黑客和反黑客,也挺刺激。”
刘洋言简意赅:“软工。”他补充了一句,“实用。”
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一直没怎么说话的米小圈。
米小圈心里也是一团乱麻。他回想起大一这一年的学习体验。在C语言和数据结构课上,当他费尽心思调试出一个程序,看到正确运行结果的那一刻,确实有巨大的成就感;但在面对某些复杂的数学推导和底层原理时,他也曾感到过枯燥和吃力。他参加了编程社,参与过一些小项目,享受团队协作将想法实现的过程,但也意识到自己在项目管理和工程化思维上还有很大欠缺。他对AI展示出的神奇能力充满好奇,但又担心自己是否具备深入探索所需的扎实数理根基。
这不仅仅是在选择学什么,更像是在选择一种未来的可能性,在选择自己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那天晚上,米小圈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打开电脑或拿起书本。他独自一人走到宿舍楼顶的天台。秋夜的风带着凉意,吹散了白日的浮躁。脚下,校园的灯火星星点点,勾勒出建筑的轮廓,远处城市的光晕染亮了半边天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