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薪火号”脱离了“沉寂回廊”的相对平静区,正式驶入被远古星图标记为“群星之脊”的广袤星域。这里的宇宙背景辐射呈现出一种奇异的、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弱偏振,仿佛有无数双无形的眼睛在注视着这艘闯入的不速之客。远方,星辰的分布也变得稠密而怪异,一些年轻的、燃烧着剧烈能量的蓝超巨星与晚年坍缩而成的致密星体交错分布,构成了一幅壮丽而危险的宇宙图景。
舰桥主屏幕上,实时更新的星图正根据林晚传来的破译数据和自身探测结果不断修正。那个被标记为“饕餮之口”外围哨站的坐标,如同黑暗中的一盏孤灯,指引着航向,也散发着不祥的气息。
林战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舰桥,或在自己的休息室内与那星骸印记进行着深层次的“沟通”。与之前被动接收信息碎片不同,他开始尝试主动引导自身那融合了“希望”特质的能量,去温养、激活印记中沉寂的灵性。
这个过程缓慢而微妙。他仿佛在触摸一段冰冷而浩瀚的历史长河,感受着星骸文明从崛起到鼎盛,再到面对“虚空吞噬者”时的绝望与挣扎。一些关于能量运用的模糊感悟,如同破碎的星辰,偶尔会在他的意识海中亮起——并非具体的招式,而是更本质的,关于如何与宇宙能量共鸣,如何将意志融入星穹的原始理念。
“报告舰长,探测到前方零点三光年处有异常引力扰动源,符合中型天体或空间结构特征。能量频谱分析……混杂着高强度宇宙辐射和微弱的、非自然的能量残留。”探测官的声音带着一丝发现目标的兴奋。
“减速,启动最高级别隐匿模式,释放远程高精度探测单元。”林战下令。在敌情不明的区域,谨慎是生存的第一法则。
“希望薪火号”庞大的舰体表面流光微闪,主动能量排放降至最低,如同融入深空的幽灵,悄无声息地向着目标区域滑行。数个体积小巧、涂装着吸波材料的探测单元被弹射而出,如同敏锐的触角,先行探向那片未知。
等待的时间里,林战接到了来自地球“薪火同盟”总部的定期通讯。这次并非苏墨离亲自发起,而是常规的战情通报和资源协调会议。全息影像中,出现了几位“薪火同盟”新晋的核心成员——有来自北美“创世纪”科技集团的冷峻代表,有来自复苏的昆仑一脉、气息沉稳的长老,还有欧亚联邦的军方将领。
会议内容围绕着地球防御圈的构建、新一代“星火武者”的训练、以及基于星骸科技研发的“武道机甲”原型机的测试进度展开。各方虽然仍有分歧,但在共同的蚀能威胁下,合作的大框架总算维持住了运转。
“……林战舰长在前线获取的数据至关重要,”昆仑派的那位白须长老语气沉凝,“尤其是关于蚀能污染与生命意识结合的案例,为我们研发针对性的精神防护技术和净化手段提供了方向。宗门内几位精通‘清心咒’与‘凝神诀’的宿老,已开始尝试将古法与现代神经科学结合,希望能有所帮助。”
“创世纪集团的原型机甲,‘守望者I型’,已进入实战测试阶段,”科技集团的代表语气带着自豪,“它搭载了我们最新的生物神经链接系统,能够极大增幅武者的反应速度和能量导引效率,装甲也采用了部分逆向工程自星骸遗迹的复合材质,对蚀能侵蚀有显着的抗性。”
林战静静地听着,偶尔就关键技术细节提出疑问。他能感觉到,地球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消化着来自星骸文明的馈赠,并将其与自身底蕴融合。这让他感到欣慰,肩头的压力似乎也轻了一分。他知道,这其中苏墨离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心血去协调、推动。
会议尾声,一位负责情报分析的官员补充了一条看似不起眼的信息:“另外,我们监测到,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来自火星、木卫二殖民地的非正常物资流动有所增加,尤其是某些受管制的稀有同位素和高能量催化剂。流动方向隐匿,最终指向不明。虽然规模不大,但模式异常,已列入监控清单。”
林战记下了这条信息。博士的阴影无处不在,地球内部也绝非铁板一块,这些暗流或许在未来某个时刻会掀起波澜。
通讯结束不久,先行出发的探测单元传回了第一批数据和高清影像。
主屏幕上,呈现出一片令人震撼的景象——那并非预想中的军事哨站,而是一片漂浮在宇宙中的巨大残骸带。残骸的材质并非人类已知的任何合金,更像是某种凝固的、闪烁着微光的能量晶体与生物角质层的混合体,形状怪诞,如同某种巨兽破碎的骨骸,绵延数千公里。
而在残骸带的中央,一颗异常的天体静静悬浮。它并非典型的中子星,其表面没有剧烈的脉冲,反而呈现出一种暗沉的、仿佛覆盖着厚重痂皮的金属光泽,只有偶尔从“痂皮”裂缝中,才会透出令人心悸的、高频率闪烁的幽蓝色光芒,每一次闪烁,都引动着周围空间的细微涟漪,散发出庞大的引力辐射和能量波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