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规则的壁垒
Gourmet Pioneer寄来的评审手册,厚得像一本学术专着,封面是质感高级的哑光黑,烫印着机构徽标,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权威感。然而,当林晓和夏沫真正开始逐页研读时,却感觉到一堵无形的、由特定文化和价值体系构筑的高墙,正矗立在他们面前。
手册里充斥着诸如“全球性味觉语言(Global Palate Language)”、“风味架构的现代性表达(Modern Expression of Flavor Architecture)”、“食材处理的科技伦理(Techno-Ethics in Ingredient Handling)”等晦涩术语。评分标准极其细化,却明显偏向于西餐的评判逻辑和呈现美学。
“你看这条,”夏沫指着一项关于“主菜创新”的评分细则,“要求‘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上,展现对全球餐饮趋势的前瞻性理解’。什么是‘经典’?我们的淮扬菜、川菜算不算经典?什么是‘前瞻性’?是不是特指分子料理、发酵技术那些西方主导的潮流?”
林晓翻到食材评分部分,眉头紧锁:“他们对食材的评判,更注重可量化的‘稀有度’、‘可持续认证’和‘可追溯性’,对我们所追求的、因时节和土地而异的‘风味巅峰状态’,描述非常模糊,权重似乎也不高。”
更棘手的是关于“餐饮体验整体性”的部分,要求餐厅的装修、服务、音乐乃至餐具,都必须与菜品理念形成“具有国际视野的和谐叙事”。
“这简直是为那些从设计之初就瞄准国际奖项的、标准化的高端西餐厅量身定做的。”夏沫放下手册,揉了揉太阳穴,“我们的优势在于极致的手艺和应季而食的哲学,但这些特质,似乎很难在他们这套量化体系里拿到高分。周世仁恐怕早就研究透了这套规则,‘御厨坊’的参选作品,估计全是按这个模子刻出来的。”
面对这堵规则的壁垒,林晓没有时间抱怨。他心念一动,意识沉入系统,直接进入了刚刚解锁的【模拟训练厨房】。
纯白色的无限空间在他眼前展开,宁静而充满可能性。
“系统,接入Gourmet Pioneer评审手册内容,进行规则解析,并生成针对性模拟训练方案。”
【指令收到。分析中……】
【检测到目标评审体系存在显着的文化偏好性与术语壁垒。】
【开始进行规则转换与适应性解读……】
【生成模拟训练模块:】
1. 风味解构与重组训练:针对“全球性味觉语言”,模拟将传统中餐风味元素,以更符合国际评审味觉记忆逻辑的方式进行解构与呈现。
2. 现代性表达技巧库:开放部分低干预的现代烹饪技巧(如低温慢煮、泡沫技术等),辅助提升菜品的“现代感”与“科技伦理”评分,而非改变风味核心。
3. 食材故事化叙事模拟:模拟练习如何将清河农场生态食材、传统工艺等优势,转化为符合“国际视野叙事”的语言进行阐述。
4. 压力环境适应性训练:模拟高压力、高干扰的评审环境,提升团队临场稳定性。
光屏上文字流转,同时,空间内开始具现出各种虚拟食材和设备。
林晓没有犹豫,立刻开始了第一次模拟训练。他选择了一道经典的川菜“宫保鸡丁”作为基底,尝试在保留其麻辣鲜香灵魂的前提下,调整摆盘、酱汁浓稠度、甚至辅以极低温处理的果味泡沫来增加“现代性”。
在时间流速调整下,他失败了数十次,才终于找到一种既能惊艳味蕾,又不会让评审觉得过于“异域”的平衡点。
退出模拟空间,林晓立刻将系统的“适应性解读”和训练方向与夏沫、苏杭分享。
夏沫负责将那些拗口的术语转化为团队能理解的具体行动指南,并着手准备“食材故事”的英文版阐述。她甚至聘请了一位熟悉国际餐饮评审的专业顾问,进行远程辅导。
后厨则变成了实战演练场。林晓将模拟空间中获得的经验,一点点教给李小明和其他帮厨,让他们适应新的出品标准和节奏。他利用系统技巧库,为几道招牌菜设计了“升级版”,既提升了视觉上的“国际感”,又丝毫没有牺牲味道的深度。
然而,最大的困难依然在苏杭这里。
为了适应评审标准,苏杭需要开发一款能体现“现代性表达”又兼顾他手腕承受力的新点心。他尝试用中式酥皮搭配西式馅料,或者引入一些造型更简约、更具几何感的设计。但在模拟训练中,每一次尝试性的擀压和塑形,都让他手腕的旧伤发出尖锐的抗议。疼痛如同附骨之疽,严重干扰着他的专注力和稳定性,导致成品要么造型达不到他心中的完美,要么酥皮层次出现细微的瑕疵。
“够了!”在一次模拟训练中,酥皮再次因为手腕的轻微颤抖而破裂后,苏杭猛地将手中的面团摔在案板上,脸色铁青,呼吸急促。挫败感和身体的限制,几乎要将他吞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