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站在玻璃廊道,手指从主控台的U盘上收回。楼下会议室里,九名国际公关专家正低声交谈,声音隔着双层隔音玻璃变得模糊。方媛站在投影幕前,调试设备的手没有停。
他没说话,转身离开。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轻轻回响。
会议室门打开,方媛走上前,接过那枚U盘。她插入接口,屏幕瞬间亮起。一串时间轴滚动展开——三年来陈氏经历的二十一次重大危机事件,按国别分类,数据精确到每一次媒体发声的时间、渠道、受众反应曲线。
“这是你们各自国家的真实案例。”她说,“不是演练,是生死战。”
德国籍专家托马斯皱眉:“我们有自己的传播逻辑。欧洲市场不需要情感绑架。”
旁边的阿联酋代表阿里立刻接话:“我也不同意用女性作为品牌核心形象。这在我们国家不合适。”
没人看对方。空气僵住。
方媛没反驳。她点开另一个程序,屏幕上浮现一盆多肉植物。绿叶层层叠叠,茎干微斜却依然向上。
“它叫‘共生’。”她说,“三年前我入职第一天种下的。今天,我把它复制成九份数据苗,发给你们每人一个种子包。三个月后,谁的植株长得最好,谁就负责本国市场的全年品牌战略。”
有人轻笑。美国人玛丽问:“靠养植物决定话语权?”
“不是植物。”方媛说,“是耐心。是理解当地土壤的人才能让根扎下去。”
她点击发送。所有人的终端弹出文件夹,名称是【共生_V1】。
托马斯打开文件,发现里面不只是图像模型,还有气候模拟、光照周期、水分响应算法。他抬头:“这些参数……来自我们柏林办公室去年的实际舆情环境?”
“对。”方媛点头,“系统会根据你所在地区的实时社会情绪,动态调整‘生长条件’。比如德国最近环保抗议频繁,你的植株就会面临‘高压干旱’状态。你能撑住,它就能活。”
阿里看着自己的数据苗,沉默几秒:“如果我不浇水呢?”
“那就枯死。”方媛直视他,“就像你们国家那次抵制事件。陈氏撤下广告,换来三个月零曝光。但我们在迪拜资助了三个职业培训中心,女性就业率上升17%。没人提性别问题了。”
会议室安静下来。
这时,侧门开启。叶曼琳走进来,手里拿着几套VR设备。黑色头衔配深灰手柄,整齐摆上长桌。
“与其争论,不如体验。”她说,“现在开始跨文化模拟训练。”
没人动。
她按下启动键。第一场景加载完成:非洲肯尼亚工厂。画面中,一名女工正在流水线旁记录数据,身后是孩子画的感谢信贴满墙面。镜头切换,她面对镜头讲述:“我儿子上了学,因为我在这里工作。”
托马斯戴上头衔。十秒后,他呼吸变重。
第二场景:巴黎街头。一位消费者拆开陈氏环保包装,扫码看到产品碳足迹全程追踪。他原本冷漠的表情慢慢松动,最后主动拍照发社交平台。
第三场景:东京写字楼。职员加班到深夜,收到公司发放的健康餐盒和心理咨询服务链接。他打开APP,预约了第二天的心理咨询。
两分钟后,所有人摘下设备。
托马斯低头看着手里的头显:“刚才那个女工……她说希望的时候,眼睛是真的亮。”
阿里没说话,但他把之前拒绝签署的合作方案重新调了出来。
“这不是洗脑。”叶曼琳收起设备,“是看见。真正的公关,不是改变别人怎么想,而是让他们自己愿意相信。”
方媛走到中央:“接下来,我们要面对一场模拟危机。”
大屏切换,标题浮现:【水源污染指控事件】。
“某国环保组织发布视频,称陈氏工厂排放超标,导致河流变色。视频播放量已破百万,政府介入调查。你们有48小时回应。”
各组迅速分区域讨论。德国团队主张第一时间公布检测报告;东南亚成员建议先联系当地社区领袖;中东小组提出联合宗教机构做公开祈福仪式以重建信任。
方媛打开AI舆情评分系统界面:“每份方案提交后,系统将模拟真实传播路径,预测七天内舆论走向。得分最高者,将成为标准模板。”
玛丽举手:“如果我们不认同评分结果怎么办?”
“可以申诉。”方媛说,“但必须拿出更有效的本地化证据。比如,你能证明你的方案能让支持率提升五个点以上,我们就改。”
托马斯冷笑:“听起来还是总部说了算。”
“不。”方媛看向他,“是你能不能懂人心。我们的武器不是话术,是理解。谁懂人心,谁掌握话语权。”
会议桌四周陷入短暂沉默。
陈默站在观察室,单向玻璃外的一切尽收眼底。他左手无名指上的戒指微微转动了一下。大屏上,各国团队的响应节奏开始同步跳动,颜色由杂乱转为协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