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盐灸”神阙穴挽回张老爹性命的事迹,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幸存者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那摇曳的艾火,不仅驱散了亡阳的阴寒,更点燃了深植于众人心中的、对“艾火神医”近乎盲目的信任与崇拜。
然而,林怀远却无法沉溺于这成功的喜悦。张老爹被从鬼门关拉回,只是暂时缓解了个体的危难。放眼整个棚户区,因吐泻而导致阳气虚弱、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的患者仍占大多数。他们虽暂无厥脱之险,但体质已如风中残烛,若不能及时固本培元,恢复体内正气,随时可能因一次轻微的反复或外感而再次坠入深渊。
更重要的是,疫情的控制,绝非仅靠救治已发病者就能实现。阻断传播,提升未病者的抵抗力,建立起一道群体免疫的屏障,才是根治之道。
“必须改变策略!”林怀远望着眼前依旧愁云惨淡的棚户区,心中暗忖,“单凭我一人之力,加上杰克和小满,就算累死,也无法顾及所有人。祖父医案中提及的‘节气灸法’重在预防,强调整体调理,我何不将其改良,化整为零,让这艾灸之力,惠及每一个人?”
思路既定,他立刻行动起来。首先面临的,依旧是艾绒短缺的难题。珍藏的陈艾所剩无几,必须节省使用,提高效率。
他的目光落在了棚户区周围那丛丛生长的翠绿植物上——竹子。此物中空有节,坚韧而易得。
“杰克,帮我砍些粗壮的竹筒来,要口径约两指宽,截成一掌长短。”林怀远吩咐道。
杰克虽不明所以,但执行力极强,很快便扛回一堆处理好的竹筒。林怀远取过一节,用随身小刀在竹筒一端削出数个大小不一的孔洞,最大的可容拇指粗细的艾条插入,小的则如针眼,用于调节空气流通,控制燃烧速度。他又在竹筒侧壁开了几个观察窗,以便随时查看内部艾绒的燃烧情况。
“这是……灸器?”小满好奇地看着林怀远手中的物件,用手指比划着。
“不错!”林怀远眼中闪烁着创造的光芒,“此物可名‘太乙竹筒灸器’。将艾绒搓成条状插入其中点燃,热力通过竹筒传导,温和而持久,一人可同时照看数具,且能避免艾灰掉落烫伤,尤其适合对‘足三里’、‘中脘’等保健要穴进行温和灸。”
他现场演示,将一根手指粗细的艾条(由普通艾绒与新采的、品质稍次的艾叶混合搓成,以节约陈艾)插入竹筒,点燃后,一股稳定而温和的热流便从竹筒底部散发出来。他将灸器底部对准自己腿部的足三里穴,一股舒适的暖流瞬间透穴而入,舒畅无比。
“妙啊!林,你真是个天才!”杰克恍然大悟,兴奋地拍手,“这样就能同时给很多人‘烤火’了!”他的比喻虽糙,却道出了精髓。
工具的问题初步解决,接下来是方法与组织。
林怀远深知,要让成百上千的居民有序、有效地接受艾灸,必须有一套简单易行、且能激发众人主动性的方案。他回想起祖父医案中,依据不同节气,选择不同穴位进行灸疗,以顺应天时,培补正气的方法。
此刻虽非特定节气,但霍乱寒湿伤阳的核心病机不变。当以**固护脾胃,温振阳气**为第一要务。
他选定了几个最关键、最易定位、且功效卓着的穴位:
* **足三里**(膝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胃经合穴,强壮身心之要穴,灸之可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提升免疫力,所谓“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 **中脘穴**(肚脐上四寸,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胃之募穴,腑之会穴,灸之可温中散寒,和胃降逆,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 **神阙穴**(肚脐):虽主要用于回阳救逆,但温和灸亦有温补元阳,健脾和胃之效,适用于体虚甚者。
* **关元穴**(肚脐下三寸):小肠募穴,任脉要穴,灸之可温肾固本,培元补气。
选定穴位后,林怀远将杰克、小满,以及几位病情较轻、头脑灵活、且对林怀远感恩戴德的年轻人召集起来。
“疫情肆虐,单靠我等几人,力有未逮。今欲创立‘太乙防疫灸阵’,需诸位鼎力相助!”林怀远目光扫过众人,言辞恳切。
他首先教导他们如何快速、准确地定位这几个穴位,用了许多形象比喻,如“足三里在膝盖骨下面的小窝旁”、“中脘在心口窝和肚脐眼中间”等。又让杰克和小满做模特,在身上点划,加深印象。
接着,他演示如何使用“太乙竹筒灸器”。如何放置艾条,如何点燃,如何根据受灸者的感觉调整灸器与皮肤的距离(以温热舒适为度,切勿烫伤),以及每个穴位大致需要灸治的时间(通常十到十五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佳)。
“此法名为‘温和灸’,旨在温补,并非越烫越好。诸位施灸时,需心存仁念,手法轻柔,多与受灸者交谈,询问其感受。”林怀远谆谆告诫,将医者的“仁心”融入这简易的技术培训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