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署官员在封锁线外那震惊而复杂的目光,并未能立刻穿透棚户区内的忙碌与希望。但对于一直关注着外界动向的杰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打破信息壁垒的时机,到了!
他深知,仅靠棚户区内幸存者的口耳相传,力量终究有限。要想真正扭转林怀远被官方污名化的局面,要想让这“太乙防疫灸阵”的奇迹被更多人知晓,必须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将真相公之于众。
“林,我需要出去一趟!”杰克找到正在指导居民用新采的、品质较次的艾叶练习搓制艾条的林怀远,语气急切而兴奋,“我在《申报》有个朋友,叫沈钧儒,是个有良知的记者!他之前就想报道疫情真相,但被上面压了下来。现在有了确凿的证据和对比数据,他一定能写出震撼人心的报道!”
林怀远抬起头,看着杰克因激动而泛红的脸庞。他明白杰克的意思。舆论是一把双刃剑,之前曾被皮埃尔之流利用来抹黑中医,如今,也该轮到它彰显正义的一面了。
“风险不小。”林怀远沉吟道,“封锁线依旧严密,你如何出去?即便出去,报道能否顺利刊发,亦是未知之数。”
“放心!”杰克拍了拍胸脯,蓝眼睛里闪烁着冒险的光芒,“我来中国这么久,也认识几个三教九流的朋友。出去的路子,我来想办法!至于刊发……”他压低声音,“沈记者说,只要证据确凿,他拼着得罪人,也要把真相捅出去!民众有知情权!”
林怀远看着杰克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坚定,点了点头。他拍了拍杰克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小心行事。带上小满画的几幅关键场景,更有说服力。”
“明白!”杰克重重点头,立刻转身去找小满。
小满听明白杰克的意图后,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她视若珍宝的速写本。上面用稚嫩却传神的笔触,记录下了太多关键瞬间:林怀远雪夜施救伤兵、霍乱爆发初期民众的惨状、熬制大锅药汤的忙碌、“隔盐灸”神阙救回张老爹时众人的震撼、以及最为壮观的“太乙防疫灸阵”成百上千人同时施灸的宏大场面……每一幅画旁边,还有她细心标注的简单说明和时间。
这些画作,比任何文字都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是夜,月黑风高。杰克在小满的指引下(小满对棚户区边缘的隐秘路径了如指掌),凭借其矫健的身手和一点“小手段”,有惊无险地穿过了封锁线的薄弱环节,消失在了南京城的夜色之中。
接下来的两天,棚户区内依旧在“太乙防疫灸阵”的运转下,秩序井然地恢复着生机。新增病例几乎为零,体弱者日渐康健,绝望的氛围早已被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和积极的自救互助所取代。人们脸上开始有了笑容,甚至有人在空地上晒起了有限的家当,试图恢复一丝正常生活的气息。
而棚户区外,一场舆论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杰克成功与《申报》记者沈钧儒接上了头。当沈记者看到杰克带出的、由棚户区幸存者联名按了手印的陈述材料、粗略但对比鲜明的死亡率数据,尤其是小满那一幅幅生动写实的画作时,他激动得双手都有些颤抖。作为一名有职业操守和家国情怀的记者,他早已对官方掩盖疫情、打压中医的做法不满,苦于没有确凿证据。
如今,铁证如山!
他连夜奋笔疾书,将林怀远如何顶着“废止中医案”的压力和官方的警告,如何慧眼识疫、逆行险地,如何运用古法汤药控制病情,如何在“针药不及”的绝境下以“隔盐灸”创造起死回生的奇迹,又如何创造性地发明“太乙竹筒灸器”、创立“防疫灸阵”将个人医术转化为普惠众生的公共卫生体系……这一切,都被他用饱含深情而又客观犀利的笔触,详尽地记录了下来。
他更将棚户区与皮埃尔团队管理区域的死亡率数据并列对比,用冰冷的数字,无声地鞭挞着某些人的傲慢与无能。
报社内部经历了怎样的争论和压力,不得而知。但在杰克带来的如山铁证和沈记者不惜以辞职相逼的坚持下,总编最终拍板。
翌日清晨,一份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申报》,被报童们挥舞着,传递到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投入死水中的又一块巨石。
头版头条,赫然是一行触目惊心、力道千钧的黑色大字标题:
**悬壶济世真国手,艾火驱疫胜奎宁!**
标题下方,配上了小满那幅“太乙防疫灸阵”的速写——无数民众井然有序地接受艾灸,艾火点点,连成星河的壮观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
文章内容更是字字珠玑,句句诛心。它不仅详细描述了林怀远在疫区的全部壮举,更直接质疑了官方前期的失误和皮埃尔等人的“科学防疫”的实效性。文中引用了大量幸存者的直接证言,充满了真情实感,更附上了那组令人无法反驳的死亡率对比数据。
“……当所谓‘科学’在疫病面前束手无策,甚至因傲慢与偏见而延误时机时,是我中华绵延数千年的医道瑰宝,是林怀远先生这样的真正国手,以仁心仁术,以看似‘土法’实则蕴含至高智慧的艾火,驱散了死亡的阴霾,挽救了数百上千同胞的生命!事实胜于雄辩,疗效高于空谈!试问,还有何理由,继续污蔑、打压我民族医学之精华?还有何颜面,面对那些因延误而逝去的冤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