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晴走后,日子仿佛被抽走了鲜活的色彩,只剩下灰蒙蒙的底色。山里的冬天彻底露出了它严酷的獠牙。几场大雪接连落下,将群山、树林和村庄都盖在了一层厚厚的、寂静的白毯之下。王家村几乎与世隔绝,只有屋顶烟囱里冒出的、被寒风瞬间撕扯得歪歪扭扭的炊烟,证明着这片苦寒之地还有人生存。
王家的小院更显孤清。那几株晾晒的草药早已被王大山小心地收进屋内,挂在灶膛上方,借着微弱的烟火气熏着,以防受潮霉变。院子里,只剩下积雪被踩踏后留下的污浊冰壳,和那几间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茅草屋。
王书一的生活也变得极其规律,甚至可以说是枯燥。天不亮,他就会被冻醒,或者被母亲压抑的咳嗽声惊醒。他会立刻爬起来,裹紧那件破旧的夹袄,先跑到院角,学着父亲的样子,费力地抱起比他胳膊还粗的木柴,一趟趟运到灶间,确保一天烧火做饭的柴火够用。
【技能:劈柴(入门 15/100)】
【劈柴经验+1】
然后,他会拿起那把几乎和他一样高的大扫帚,开始清扫院子和门前的积雪。这不是游戏,而是生存的必要。雪若不及时扫开,被踩实了就会结成冰,人畜行走都危险。他小小的身子推动着沉重的大扫帚,呼出的白气在眉毛和睫毛上结了一层白霜,小脸冻得发紫,但他从不叫苦,只是沉默地、一下一下地扫着。
【技能:清扫(入门 22/100)】
【清扫经验+1】
早饭依旧是能照见人影的稀粥和拉嗓子的杂粮饼。饭后,父亲会检查他的“功课”。王大山不识字,他的考核方式简单而直接。
“书一,去把墙角那堆麻绳理出来,长的归长的,短的归短的,打结的地方都解开。”王大山指着墙角那团乱麻吩咐道。这是训练他的耐心和条理。
【技能:整理(入门 18/100)】
【整理经验+1】
或者,递给他一把小锤子和几根木钉:“鸡窝有个椽子松了,去敲结实了,别让黄皮子钻了空子。”
【技能:简易修理(入门 12/100)】
【简易修理经验+1】
王书一总是完成得一板一眼。他发现,只要他专注地、反复地做一件事,视野下方那些“神仙字”的数字就会缓慢而坚定地增加,而他对这件事似乎也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理麻绳时,手指更灵活了;敲钉子时,落点更准了。这种实实在在的反馈,让他对这些枯燥的劳动产生了某种奇异的热情。
下午,是一天中最“奢侈”的时光。他会就着从糊窗麻纸透进来的、微弱的天光,或者偶尔点燃的、散发着松脂味的昏暗松明,小心翼翼地摊开婉晴留给他的那几本启蒙书和《百草图谱》。
书页已经泛黄发脆,边角卷曲,上面除了婉晴娟秀工整的字迹,还有她画的可爱图解,比如“人”字旁边画个叉开腿的小人,“口”字旁边画个张开的嘴巴。王书一用手指,一遍又一遍地、极其缓慢地临摹着那些复杂的笔画。
【技能:识字(入门 35/100)】
【识字经验+1】
【识字经验+1】
没有先生教导,全靠死记硬背和回忆婉晴当初的讲解,进度缓慢得令人绝望。很多字明明昨天还记得,今天再看又变得陌生。尤其是《百草图谱》上那些草药的名字和功效,文绉绉的,拗口得很。他只能凭借记忆里草药的气味和婉晴的描述,连蒙带猜。
“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主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他小声地、结结巴巴地念着,眉头拧成一个疙瘩。什么是“归经”?什么是“寒热往来”?他不懂,但他强迫自己记下来。他记得婉晴姐姐说过,刘叔发烧打摆子,就是用了柴胡才好的。这就够了。
【技能:草药辨识(入门 28/100)】
【草药辨识经验+1】
母亲李秀云有时会强撑着病体,挪到他身边,就着光,拿起针线筐,缝补那些永远也补不完的破旧衣物。她会安静地看着儿子专注的侧脸,听着他稚嫩而固执的诵读声,蜡黄的脸上会浮现出一丝极其微弱却真实的欣慰。她偶尔会低低地咳嗽着,问:“一娃子,这个字……念啥?”她指的可能是一个“安”字,一个“康”字。
王书一便会认真地、带着点儿小老师的架势教她:“娘,这个念‘安’,平平安安的‘安’。这个念‘康’,康健的‘康’。”他记得苏伯伯说过,娘的病,就需要“安康”。
李秀云便跟着念一遍,眼神有些茫然,又有些向往,喃喃道:“平安……康健……好,好字……”然后继续低头,一针一线,将那些代表着“平安”和“康健”的期盼,细细地缝进冰冷的现实里。
【技能:教导(未入门 5/100)】
【教导经验+1】
黄昏时分,王大山从山里回来。他会在积雪覆盖的山林里,搜寻野兽的踪迹,设置一些简单的套索,希望能捕捉到兔子、山鸡之类的小型猎物,给家里添点油腥,或者拿去山下换点盐巴、针线。偶尔,他也会带回来一些即使在冬天也能找到的、耐寒的草药根茎,交给王书一辨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