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民也补充道:“且巨额资金跨海调动,非一时一日之功,更需我国王室或议会首肯。陛下,此事需从长计议,详细条款更需反复磋商。”
朱由检听着他们既有兴趣又顾虑重重的回应,心中明了此事绝非一蹴而就。他既看到了通过“特许经营”模式解决资金困境的一线希望,也更深刻地意识到此举背后潜在的主权与利益纠纷。
“朕知晓此事非尔等即刻可决。”朱由检恢复了些许帝王的矜持,“尔等可先行修书,将朕之意愿详尽传达。具体条款,待朕与户部、兵部商议后,再与尔等细谈。朕,等着你们的回音。”
传教士们退下了,朱由检望着他们那混杂着兴奋与惊异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他何尝不想凭借国帑充盈,自己大兴土木,建造起一座雄视东亚的巨港,再打造数十艘两侧密布重炮的巍峨巨舰,浩浩荡荡开赴辽东,将那皇太极的老巢轰个地覆天翻,好好放一场“盛世烟花”!
可这一切的前提是——有钱。
而眼下,他最缺的恰恰就是钱。
方才对传教士提出的那个“合资”建港的提议,此刻如同回旋镖,扎回他自己心上,带来一阵阵的不安。
他下意识地瞥了一眼角落里的起居注官,那奋笔疾书的姿态仿佛在提醒他:陛下,您刚才的每一句话,都已记录在案,成为将来白纸黑字的证据。
他自己也说不清,这究竟算是一次打破常规、富于远见的大胆尝试,还是……一种会遭千秋笔伐的昏聩之举?
毕竟,他现在是崇祯皇帝,是这大明江山的主人,一言一行皆载于史册。
后世的史官会用怎样苛刻的眼光审视今日?那些看不见的“网民”——虽无网络,但士林清议、民间口碑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评论区”——会如何嘲讽他这位异想天开、甚至“引狼入室”的皇帝?
“若是做成了,或许能被赞一句‘不拘一格’、‘善借外力’……”他苦涩地想,“
可若是做不成呢?或是其间出了任何纰漏,导致利权外泄、海防疏失……”那后果他简直不敢想象。
届时,他今日的窘迫、他提出的看似“离经叛道”的条件,会不会变成一个流传后世的笑话?
一个证明崇祯皇帝愚蠢、饥不择食的经典段子?成为茶馆酒肆里,人们佐餐闲谈时,带着讥讽语气提起的“那位想找洋人借钱修港口的皇帝”?
这些念头如同无数只嗡嗡作响的马蜂,疯狂地钻入他的脑海,啃噬着他的理智和信心。
巨大的压力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了他的颅骨,越收越紧。
“我怎么感觉……”他抬手用力按压着自己的太阳穴,那里突突地跳着痛,“我自己快要因为这没完没了的压力……而失聪了呢?”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m.38xs.com)明末改革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