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支力量最终剑指何方,将来究竟会“平”谁的“叛”——是那些肆虐的流寇,还是这些即将狗急跳墙的勋贵集团?眼下,还不太好说。
崇祯五年二月中旬,两路人马几乎同时抵达京城:一路是备受瞩目、气氛压抑的秦王朱存机及其家眷属官的车队;另一路则是来自陕西、带着泥土气息与希望的六百里加急驿骑,送来了总理大臣李邦华的最新奏报。
奏本中的消息,宛如阴霾天际透下的一缕金色阳光,照亮了朱由检焦灼的内心——土豆,丰收了!
李邦华在奏疏中详细禀报,去岁试种的马铃薯已成功了,产量虽不及江南膏腴之地的稻米,但远超黍粟,且尤其适应陕西北地的气候土质。这来自异域的作物,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可观的产出,证明了其作为“救荒粮”的巨大价值。
“陛下,此物确乃天赐祥瑞以活我大明生民!今岁所获,已足可支撑数千流民度过春荒,若今冬能大力推广,陕西饥馑之困,解矣!”李邦华甚至做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预估:“臣大胆断言,若天公作美,政策得宜,至明年此时,陕西多数州县,或可实现粮产自给自足!”
然而,李邦华并未沉浸在初步的成功中。他展现出了极强的进取心和战略眼光,在奏疏末尾向皇帝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他打算利用今冬农闲及秦王离陕后形成的威慑空窗期,“再接再厉”,继续向那些仍在负隅顽抗的勋贵豪强施压,从他们手中“抢”回更多的军屯田地!
他的目标非常明确:为今年秋冬更大规模的土豆播种,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土地。他要在陕西,打一场围绕土地和粮食的翻身仗。
这份奏疏,让朱由检良久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和振奋。
说实话,朱由检打心眼里不愿见到这个给他添尽乱的“好叔叔”。如今的大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身为宗室亲王不思为国分忧,反倒拼命掘着帝国的根基!朱由检甚至恶毒地想:这大明若是真的亡了,难道他朱存机还能跑去盛京,在皇太极那厮手下继续当他的秦王不成?!简直是愚蠢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然而,这些话他只能在心里咆哮,绝不能宣之于口。一旦出口,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极易被扭曲成皇帝刻薄寡恩、意图削藩夺产的罪状,徒惹宗室震荡。
但人终究是要见的。在乾清宫偏殿,朱由检面无表情地接见了风尘仆仆、神色忐忑的秦王朱存机。他没有多余的寒暄,更没有一句责备,只是抬手示意,让王承恩将几卷厚厚的册籍捧到秦王面前——那是洪武年间留下的鱼鳞图册副本以及最新清丈的数据记录。
朱由检的声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王叔,朕今日只见证据,不叙亲情。”
“这图册与数据在此,一笔一笔,皆清清楚楚。是你的产业,朕一分一厘都不会动,尽数归还于你。”
“但——不是你的,你吞下去多少,就必须给朕原封不动地、连本带利地吐出来!”
“王叔是聪明人。若是还想有朝一日能体面地回到西安,而不是老死凤阳高墙之内,自己最好想清楚。朕,等着王叔的答复。”
这番话,软中带硬,既给了台阶,也划下了绝不能逾越的红线,将最终的选择权,看似交给了秦王,实则已将他逼到了绝境。
秦王朱存机一见这阵仗——皇帝毫无转圜余地的态度以及那不言自明的严重后果,心里那点侥幸和嚣张顿时烟消云散,彻底没了主意。他此刻才真切地体会到何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只见他再无半分藩王的架子,姿态放得极低,几乎是忙不迭地满口应承下来:“陛下明鉴!陛下明鉴!是臣……是臣一时糊涂,受了小人蒙蔽……一切但凭陛下圣裁!臣绝无异议!”他一边说,一边偷觑着皇帝的脸色,话语间充满了哀恳,“只求……只求陛下念在咱们同出一脉、本是朱家骨血的份上,高抬贵手,给臣……给臣留一分体面,莫要……莫要赶尽杀绝啊……”言辞恳切,几乎声泪俱下。
龙椅上的朱由检看着这位方才还意图顽抗、此刻却摇尾乞怜的“叔叔”,心中百感交集,最终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他挥了挥手,语气疲惫却带着一丝最终的宽容:
“罢了……你吞进去的那些地,过往之事,朕可以不再追究,一笔勾销,算是全了宗亲之情。但从此刻起,从这道宫门出去之后,你需得好自为之!安守本分,谨言慎行!若再让朕听到你有任何不轨之举,或是对陕西政务有丝毫掣肘……届时,就休怪朕不顾叔侄情分,以国法论处!你,可听明白了?”
秦王自然是磕头如捣蒜,满口应承,赌咒发誓必定洗心革面,安守本分。朱由检看着他这副唯唯诺诺的模样,心中的厌烦与无奈终究压过了杀意,摆了摆手,此事便算是暂且了结。他最终决定,让这位“好叔叔”在京师“歇息”一段时日,美其名曰“伴驾”,实则软禁观察一番后,便允其返回陕西秦王府。
能说什么呢?
后世的史官或许会如此评价:我们的这位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心怀社稷,在许多方面都堪称英明,但他最大的弱点,或许也恰恰在于这不该有的、过于天真的“仁慈”。他总是倾向于再给一次机会,总是期望能用宽容换来悔悟。
然而,身处明末这场你死我活的权力游戏中,这样的仁慈往往等同于纵容。这秦王,能放吗?
当然不能放!
无论是出于政治嗅觉还是最基本的谨慎,都绝不该放虎归山!秦王在京师受此大辱,产业又被清查,心中早已埋下刻骨仇恨。一旦放归封地,无异于蛟龙入海,猛虎归林。他返回陕西,岂会真的感恩戴德、安分守己?只会更加疯狂地联络旧部,积蓄力量,伺机报复!今日一念之仁,他日必成心腹大患,甚至可能成为点燃西北更大叛乱的导火索。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m.38xs.com)明末改革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