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由检眼中,这位曹于汴曹老先生真可谓是老而弥坚,其精力之旺盛、态度之严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让他来负责考核百官,实在是找对了人。他就像那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不通人情,只认死理。
他不仅将考核的利剑悬在文武官员头上,甚至连皇帝身边的太监们也没能逃过他的法眼。
有一次,曹老先生有紧急奏本需当面呈送皇帝。他按规矩将奏本交给当值的小太监,让其递进去。不料那小太监接过奏本,却磨磨蹭蹭,迟迟不动身。曹于汴感到奇怪,便开口询问缘由。那小太监竟大言不惭,直言不讳地暗示:按宫里的“规矩”,递送这样的紧急奏本,需得给三钱银子的“跑腿费”才成。
这话可把一生清廉、嫉恶如仇的曹于汴给彻底气坏了!他当即怒发冲冠,厉声斥道:“尔等阉人,安敢以国事为市,索贿于君前?!”
你不递是吧?好!老夫自己送!
说罢,他一把夺回奏本,竟不顾年迈,自己噔噔噔地大步流星,径直闯了进去,亲手将奏本交到了朱由检手里。这还不算完,他当即就跪在御前,不仅汇报了公务,还顺势将刚才的遭遇原原本本奏明,当场弹劾皇帝本人“管教不严”、“纵容近侍勒索朝臣”、有亏圣德!
朱由检坐在龙椅上,尴尬不已。宫里的这些“规矩”,他何尝不知?他这个皇帝穷得叮当响,内帑空空如也,给太监宫女们的俸禄时常拖欠甚至克扣。底下人自然要自己想方设法搞点“外快”来维持生计。在许多人看来,来宫里伺候是天大的恩典和荣誉,但荣誉不能当饭吃,皇上既不发足工钱,又不允许下面的人稍微“灵活”一点捞点油水,似乎也确实有点“不近人情”。因此,朱由检对这类事情,向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没看见。
如今被曹于汴这般耿直的老臣直接捅到面前,还成了被弹劾的对象,朱由检真是哭笑不得,脸上火辣辣的,心中五味杂陈。
那他朱由检能怎么办呢?只能认错。他好言安抚了曹于汴,称赞他忠心体国,并保证此类事件不会再发生。随后命王承恩将那小太监拖去打了一顿板子——虽更多是做个样子,但也总算让曹于汴不再追究。
崇祯五年正月的北京城,朱由检难得感到几分舒心。皇太极未有异动,陕西军屯与安民政策稳步推进,考成法裁汰了大量冗官冗员,户部最新奏报更显示,经过数年励精图治,财政赤字已从原先惊人的二百万两大幅缩减至八十万两。一桩桩一件件,似乎都预示着崇祯五年会是个转机之年,至少这个正月,算得上是个好开端。
然而京城从来就不缺风波。就在这一片“祥和”中,一桩荒唐事迅速传遍官场。御史毛羽健的夫人竟动用六百里加急驿传,自老家一路疾驰入京,雷霆般冲进御史宅邸,将丈夫新纳的年方二八的小妾当场逐出家门。
毛羽健丢尽了颜面。他惧内的名声本只是小范围流传,如今却成了京师官场茶余饭后的笑谈。更让他窝火的是,那娇柔可人的小妾他尚未疼爱几日,就这么被悍妻生生撵走。他不敢对夫人发作——既打不过,也骂不赢,再生事端只会更惹人耻笑。
一腔怨愤总需寻个出口。毛羽健思来想去,最终将矛头指向了驿站系统:若非驿卒一路开绿灯,纵容他夫人滥用六百里加急,这家丑何至于以如此迅猛且羞辱的方式降临?
于是,崇祯五年三月,一份措辞严厉的奏本被送进紫禁城。毛羽健在疏中痛陈驿站积弊:公用私用不分,经费捉襟见肘,驿卒被层层盘剥、苦不堪言,而过往官员、甚至稍有门路者皆视驿传为利薮,恣意“薅羊毛”,长此以往,国脉堪忧。
他写得分外恳切,仿佛全然忘却,这场大动干戈的奏劾,最初只不过源于自家后宅的那一场风波。
这份奏本很快呈到了朱由检的案头。他读罢竟生出几分欣慰——原来朝中御史也不全是空谈之辈,总算有人能提出些切实的建议了。
他当即传召毛羽健入宫,语气温和地问道:“毛卿的奏疏,朕已细览。既然爱卿熟知驿站情弊,不妨说说,可有具体整顿方略?”
起初一切尚好,毛羽健侃侃而谈,提出“专驿专用”“严查私用”等条陈。然而说到最后,他话锋一转,结论竟是全国五十一条驿路过于冗杂,应予大幅裁撤。
朱由检追问:“依卿之见,该裁多少?”
毛羽健笃定地回答:“保留十二条足矣。”
朱由检心中一震——这意味着要砍掉三十九条驿路,将近七成!他强压疑虑,继续追问:“裁撤之后,原驿卒官吏如何安置?”
毛羽健怔了怔,低声答:“臣……尚未细算。”
“若裁撤线路突发军情,急报如何传递?”
毛羽健额角渗汗:“这……臣未曾想。”
“那些多出来的驿马、车辆、馆舍,又该如何处置?”
毛羽健彻底语塞,支吾道:“臣……不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