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有袁崇焕坚壁拒守,外有巨舰虎视眈眈。皇太极那颗渴望入关劫掠的心,不得不一次次冷静下来。他意识到,此刻贸然南下,非但可能无功而返,甚至可能遭遇前所未有的挫败。
“唉……”皇太极望着南方,发出一声不甘又无奈的叹息。原本看似最佳的时机,却因为明朝意想不到的抵抗力量和外部援助,变得危机四伏。他只能暂时按下躁动的兵马,继续等待,等待一个真正属于他的时机。
他皇太极需要等待时机,我们的袁崇焕袁都督会给他吗?当然不会了。袁崇焕仗着朱由检给他的两艘西班牙炮舰,不停的在皇太极的眼皮子下劫掠他的“大金”。
如今的袁崇焕,早已非昔日只能凭坚城利炮固守的统帅。自得到皇帝拨付的两艘西班牙巨舰及那原本的水师战船,他的辽东水师实力大增,战术也随之变得极具侵略性。他仗着舰炮射程远、威力猛的绝对优势,竟主动出击,频频率领舰队迫近辽东海岸,在皇太极的眼皮子底下,肆无忌惮地“劫掠”起这位大金汗王的领土。
皇太极几乎被袁崇焕这种无赖般的战术打得没了脾气。那袁都督俨然将袭扰变成了例行公事,隔三差五便率舰队来“打秋风”。巨舰列阵,先用重炮对着岸上防御工事、聚居点或疑似军营的地方进行一轮又一轮的狂轰滥炸,炸得尘土飞扬,人仰马翻。
炮火延伸或停歇后,袁崇焕甚至敢派出精锐水师士卒乘小艇登陆,清剿被炸懵的零散守军,破坏设施,最后还不忘顺手牵羊,将沿岸能带走的物资——无论是晾晒的鱼获、堆放的木材、乃至一些来不及转移的牲畜——洗劫一空,真正做到“贼不走空”。
面对这种打法,彪悍的八旗铁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冲上去反击?明军战舰早已退至海上,以猛烈的舰炮织成一道死亡火网,骑兵冲锋无异于自杀。不冲?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对方在自己的地盘上炸完抢完,然后扬长而去?偶尔几门费尽心力运到前线的红夷大炮试图还击,却往往因射程或精度不足,难以对移动的巨舰构成致命威胁,反而招致更凶狠的炮火覆盖。
皇太极的八旗劲旅,竟在这来自海上的持续骚扰下,陷入了一种“冲也挨炮,不冲也挨炮”的被动闭环之中,徒有陆战之勇,却难施展,令这位雄心勃勃的后金之主郁闷不已。
当然了,袁都督这般豪横的打法,代价自然极其高昂。只不过,这沉重的账单,最终都堆到了我们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案头。那些西班牙巨舰每一次轰鸣,消耗的都是真金白银——昂贵的炮弹、磨损迅速的炮管、精密的船只维护,以及那批被高薪聘用的西班牙船长和水手的酬劳,无一不是巨大的开销。
朱由检望着户部呈送上来的、一项项与舰队相关的报销条目,只觉得心头滴血。内帑本就捉襟见肘,但他深知这是遏制皇太极、争取战略主动的关键投资,只能咬紧牙关,苦哈哈地一次次批准拨款,让王承恩去与西班牙大使阿隆索结算。
那西班牙大使阿隆索每次入宫领取银票时,脸上都堆满了发自内心的笑容,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对朱由检躬身奉承:“皇帝陛下真乃旷世明君,为了国家与百姓,实在是……太慷慨了!我西班牙王国,愿永远成为陛下最忠诚的朋友!” 他嘴上说着漂亮话,心里盘算的却是如何将这些源源不断的白银运回国内,填充那因“欧洲三十年战争”而濒临枯竭的国库。
这一幕,让常驻京师的法国、英格兰等国使者看得眼红心热,妒火中烧。在他们看来,西班牙人仅仅靠着两艘在其本国舰队中根本排不上号的“不入流”护卫舰,就在这遥远的东方帝国赚取了远超船只本身价值数倍的惊人财富!
“西班牙人定是想用这些钱,回去继续资助他们的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大陆上打仗!” 法国大使在给本国的紧急报告中这样写道。
英格兰使者同样心急如焚,在密信中惊呼:“不能再让卡斯蒂利亚人独吞这块肥肉了!我们必须立刻行动,将更多、更好的战舰派往大明!否则,市场将被他们彻底垄断!”
一场围绕着大明皇帝钱袋子的、无声的欧洲海上竞争,正在紫禁城外悄然加剧。而我们的崇祯皇帝,则在为他那“昂贵”的海防策略,继续默默地“慷慨”着。
然而,就在英格兰、法国等国大使为如何分一杯羹而心急如焚、频频向国内去信催促之际,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身影,悄然出现在了皇城之外。
来自丹麦-挪威联合王国的使者,沉稳地递上了自己的名帖,请求觐见大明皇帝。当他被引至谨身殿,面对朱由检及其身旁一脸错愕的西班牙、英格兰等国使者时,他并未像其他人那样急于推销战舰或火器,而是说出了一番截然不同、却更具冲击力的话:
“尊贵的大明皇帝陛下,我谨代表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陛下,向您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国王陛下深切关注远东的和平与繁荣,并愿为此提供切实的帮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