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九年七月初,大明昭勇将军卢象升亲率二万八千精锐,如一把出鞘的利剑,自东向西,直插陕西腹地,兵锋锐不可当。大军所过之处,叛军望风披靡,州县相继光复。卢象升不仅军事上高歌猛进,更注重安抚地方,迅速恢复秩序,赢得了民心。
与此同时,一道道盖着督师印信的调兵檄文,通过四通八达的驿站系统,被火速送往陕西各处军屯。得益于朱由检近年来大力整顿和扩建驿站,其传递效率极高,指令得以畅通无阻地抵达基层。各地军屯将领虽此前因局势混乱而观望,此刻见到王师旗号与明确的指令,纷纷响应。至七月十五日,已有约一万名来自各处军屯的兵马陆续抵达卢象升麾下,接受统一节制,使其总兵力迅速膨胀,声势大震。
同一时间,龟缩在西安府的秦王朱存机得知卢象升大军正朝自己汹涌而来,惊惶万状。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收缩兵力,保住核心地盘。他急忙下令,将正与秦良玉等人对峙的贺人龙所部叛军紧急调回西安府,企图凭借坚城负隅顽抗。
贺人龙主力这一西调,立刻打破了汉中一带的僵持局面。一直在伺机而动的秦良玉、李邦华、周文郁等人岂会放过这天赐良机?
他们迅速决策,兵分两路:
一路由秦良玉亲自率领,统辖原四川东路剿匪大军,立刻挥师南下,返身杀回四川,去救援至今仍被困于川中、消息不通的孙传庭部。
另一路则由周文郁指挥,整合麾下所能调动的陕西官军,毫不犹豫地冲出汉中要塞,沿着卢象升打开的通道,直扑西安府,与卢象升形成夹击之势!
而李邦华则坐镇汉中,凭借其陕西三边巡抚的威望和朱由检的高效驿站系统,如同一颗心脏般,将指令和情报源源不断地泵送到陕西各地。原本因叛军作乱而陷入各自为战、甚至观望状态的陕西明军及地方力量,迅速被整合起来。军屯兵马尽数出动,配合卢象升和李邦华的攻势,瞬间控制住了大部分地区的局面,使得朱存机的叛乱势力被迅速压缩、孤立于西安等少数几个据点之内。整个陕西的战局,为之一清!
崇祯九年七月初,一支风尘仆仆却军容严整的大军,赫然出现在开封府地界。正是日夜兼程、急行军而来的曹变蛟、周遇吉、孙芸部,以及随行的两名英格兰教官罗伯特·肖恩与华莱士·格雷厄姆。全军共计两万零五百人,虽经长途跋涉略显疲态,但装备精良,士气高昂。
这支生力军的突然出现,瞬间打破了开封战场的平衡。围攻开封已久的左良玉第一时间便接到了探马急报,心中顿时一惊。他深知绝不能让这支士气正盛的官军与城内守军形成呼应,必须将其扼杀在立足未稳之时。
老于战阵的左良玉反应极为迅速,立刻作出部署。他狠下心来,将麾下兵马一分为二:命其子左梦庚率领集结了军中剩余的所有核心精锐,共计约五万之众,立即前去拦截曹变蛟部。左良玉对左梦庚下达的命令异常坚决:务必趁对方远来疲惫、尚未与开封取得联系之机,以绝对优势兵力发起猛攻,力求一举击溃,最好能全歼这支朝廷援军!
而左良玉自己,则亲率四万兵马(多为战力稍次的部队和新抓的壮丁),继续牢牢围困开封城,防止城内的李岩夫妇趁机突围或里应外合。他打的如意算盘是:只要左梦庚能迅速击溃曹变蛟,他便可从容解决开封,届时再腾出手来收拾残局。
于是,左梦庚带着五万精锐,气势汹汹地扑向曹变蛟部预期的进军路线,企图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或迎头痛击。一场关乎中原战局走向的野战,即将在开封城外爆发。
崇祯九年七月五日,河南延津。
左梦庚率领的五万精锐叛军抵达曹变蛟、周遇吉、孙芸所部的两万余朝廷援军必经之地延津。
左梦庚虽年轻,却深得其父用兵之要。他当即下令,凭借兵力优势,就地依托地势,抢时间扎下坚固营盘。
顷刻间,叛军如同巨大的工蚁群般行动起来,伐木立栅,挖掘壕沟,堆砌土垒。不过半日功夫,数座互为犄角、连绵数里的坚固营垒便拔地而起,横亘在曹变蛟等人大军前进的道路上。
左梦庚的战术意图昭然若揭:他并不急于寻求决战,而是要凭借这深沟高垒,打一场消耗战、拖延战。他要像剥洋葱一样,迫使曹变蛟部一个营垒一个营垒地来啃,用血肉和时间来消磨这支生力军的锐气和兵力,将其牢牢钉死在这片土地上,直至其师老兵疲,再伺机一举歼灭,或至少达成将其彻底阻截、无法驰援开封的战略目的。
叛军大营中弥漫着一种有恃无恐的气息,他们坚信,凭借这精心构建的防线和优势兵力,足以让任何来犯之敌头破血流。
崇祯九年七月二十,河南延津。
曹变蛟、周遇吉、孙芸立马于坡上,望着远处叛将左梦庚依托地利、连绵数里、旌旗密布的坚固营垒,眉头无不紧紧锁起。他们千里驰援,为的是速战速决,撕裂封锁,火速解开封之围,绝非来此与叛军结硬寨、打呆仗,空耗宝贵的时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