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草原,西北风裹着沙砾砸在临时教室的防火板上,发出 “噼啪” 的声响,像无数小石子在敲打的。方静裹着三层棉袍还是觉得冷,她摸黑起身,用手电筒照向窗户 —— 昨天刚钉好的塑料布已经被风沙撕出个大口子,沙粒顺着缺口灌进来,在地上积了薄薄一层,新买的课桌椅腿上都蒙着灰。
“咳咳……” 隔壁毡房传来蒙根的咳嗽声,孩子昨天在尘暴里捡沙棘果,回来就开始发烧,嘴唇裂得像干涸的土地,渗着血丝。方静端起暖水瓶,倒出半杯温水,又加了点粉丝捐的蜂蜜,轻轻推开毡房的门:“蒙根,起来喝点水。”
孩子迷迷糊糊睁开眼,看见水杯里的蜂蜜水,却摇了摇头:“方老师,留给阿古拉吧,他昨天护沙棘果,嘴唇比我还裂。” 方静鼻头一酸,想起昨天尘暴突袭时,阿古拉抱着装沙棘果的布袋子,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裹在袋子上,任凭风沙打在脸上,回家后耳朵都肿了。
临时教室的门根本关不严,风一吹就 “吱呀” 作响。孩子们来上课时,个个都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睫毛上还沾着沙粒。阿古拉把自己的雨靴让给了蒙根,光着脚踩在积沙的地上,每走一步都留下个带沙的脚印。“今天学算术。” 方静刚拿起粉笔,一阵狂风突然袭来,黑板上的粉笔字瞬间被风沙吹得模糊,孩子们下意识地用胳膊挡住脸,桌子上的作业本被风吹得漫天飞。
上午八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镜头对准了满是沙尘的教室。李伟用手擦了擦镜头上的灰,画面才勉强清晰:“家人们,草原的尘暴比预想的更凶,临时教室漏风漏沙,孩子们上课要顶着风沙,连口热乎的早饭都吃不上。” 他转身指向窗外,远处的沙丘在尘暴里若隐若现,“昨天沈大厨查了资料,草原春天缺水分缺营养,孩子们容易感冒发烧,今天教一道能驱寒补营养的邪修菜。”
在线人数瞬间冲破 7000 万,弹幕里的调侃与心疼交织。ID “养蜂人老梁” 率先弹出:“李老师!孩子们嘴唇裂得让人心疼!我捐 500 斤野花蜜!既能泡水喝润唇,又能当食材!” 他附上一张蜂箱照片,“我家蜂蜜是草原野花酿的,比城里的槐花蜜甜,沈大厨要是用它做甜品,保证比他的淮扬糕点还好吃!”
“老梁你又来抢生意!”ID “糕点师小桃” 紧跟其后,头像里的姑娘举着块糯米糕,“李老师,尘暴天适合做热粥!我捐 2000 斤糯米!熬粥黏糊,孩子吃着暖肚子!” 她突然话锋一转,“对了,我还带了个秘诀 —— 熬粥时加片生姜,驱寒防感冒,这可是我奶奶传的方子,比沈大厨的‘营养理论’接地气!”
沈亦舟拿着银勺敲了敲装苁蓉的袋子,笑着反驳:“小桃的生姜确实管用,但今天的主角是苁蓉。” 他举起一根褐色的苁蓉,“这是草原特有的‘沙漠人参’,富含氨基酸和矿物质,和羊肉一起熬粥,既能补气血,又能抗风沙带来的疲劳 —— 这是淮扬菜‘药食同源’的延伸,不是单纯的营养理论。”
李伟蹲下来,把苁蓉放在石板上:“今天教‘苁蓉羊肉粥’—— 没有砂锅用铸铁锅,没有砧板用石板,草原上能找到的东西,就能做出补身体的热粥。” 他边说边用刀削苁蓉,褐色的断面渗出黏黏的汁液,“先把苁蓉泡软,切成薄片,和羊肉一起炒出香味,再加水煮粥,这样营养才会融到粥里。”
【邪修菜实操细节】
食材处理:李伟把盐冻羊肉放在温水中解冻(“不用完全化透,带点冰碴切着更省力”),用粉丝捐的不锈钢刀切成 1 厘米见方的丁:“切肉要顺着纹理,这样煮出来不柴。牧区的羊肉膻味轻,不用焯水,直接炒就行。” 沈亦舟补充:“如果膻味重,加半勺料酒 —— 没有料酒就用青稞酒代替,草原家家都有,既能去膻又能增香。”
熬粥技巧:李伟把糯米淘洗干净,放进铸铁锅,加足量的水(“水和米的比例是 5:1,熬粥要宽汤”),放在牛粪火上加热:“先用大火烧开,再转小火慢熬,中间要搅拌三次,避免糊底。” 他掏出个保温杯,“昨天泡的苁蓉水别浪费,倒进粥里,营养翻倍 —— 这就是邪修菜的‘不浪费原则’,能利用的都利用上。”
调味秘诀:粥快熬好时,李伟加了半勺盐和少许胡椒粉:“盐要最后放,不然米不容易煮烂。胡椒粉选白胡椒,比黑胡椒更温和,适合孩子吃。” 沈亦舟递过来一小把葱花:“最后撒点葱花,既能提香,又能补充维生素 —— 淮扬菜讲究‘色香形味’,就算是邪修粥,也要有卖相。”
弹幕里的诙谐互动越来越热闹。ID “养蜂人老梁” 刷了个火箭:“李老师!熬好粥加一勺我捐的蜂蜜!甜咸口绝了!沈大厨你别皱眉,这是草原特色,比你的淮扬甜粥好吃!” ID “铁匠老张” 弹出:“我捐 50 把不锈钢勺子!专门熬粥用的,比沈大厨的银勺结实,不怕摔!” 沈亦舟无奈地笑了:“老梁的蜂蜜确实能加,但要等粥温了再加,不然会破坏营养 —— 这不是抬杠,是科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