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苏丹的雨季,把天地都泡成了泥浆。越野车在坑洼的公路上颠簸,车轮碾过积水时溅起半人高的浊浪,挡风玻璃上的雨刮器疯狂摆动,却始终刮不净模糊的视线。沈亦舟握着方向盘,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还有二十公里到朱巴难民营,但是前面的河桥被洪水冲断了,卫星地图显示,绕路要多走三个小时——茶苗在车斗里闷久了会烂根。”
李伟扒着车窗往外看,远处的白尼罗河浑浊如泥,洪水已经漫过了岸边的灌木丛,几只破木船在浪里打转。他摸出车斗里的茶苗,根系包裹的湿布已经有些发凉:“用防水布把茶苗盖好,留透气口,咱们走小路穿部落区。”他掏出卫星电话,“先联系朱巴的中国维和部队,让他们跟沿途的丁卡族部落打个招呼,避免冲突。”
周小雨的直播架用防水袋裹着,刚打开信号就飘着雪花。“家人们,我们到南苏丹了!”她的声音被雨声砸得发颤,镜头对准车外的洪水,“现在遇到点麻烦,河桥断了,我们要穿丁卡族的部落区。这里因为水源和土地,部落之间经常冲突,大家祈祷我们顺利通过!”
弹幕瞬间密集起来。“水利工程师阿江”的ID带着蓝色认证标识跳出来,配图是南苏丹水文监测数据图:“我查了朱巴近一周的降雨记录,未来三天还有暴雨,洪水会漫到难民营!李老师,你们必须在今晚六点前到达,不然难民营的帐篷会被淹——我捐的十套应急排水泵和三十卷防渗土工布,上周从吉布提维和基地发的,本来预计明天到,现在我联系维和部队,让他们派装甲运兵车提前送过去!”
“部落区危险!”“非洲问题研究员阿棠”的留言带着警告,“丁卡族和努埃尔族昨天刚因为水源打了架,丁卡族首领马库的儿子被流弹擦伤,现在对陌生人很警惕。你们路过时别拍照,别提‘土地’‘水源’这两个词,他们最敏感。”他发了张马库的照片,汉子脸上有道刀疤,举着AK47的手稳如磐石,“我认识马库的翻译,已经给他发消息了,说你们是来种‘救命茶’的。”
“粮食我来解决!”“粮食储备专家阿谷”的头像跟着出现,“我捐的五吨压缩饼干和两吨脱水蔬菜,走的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专列,昨天已经到朱巴机场了。本来要等你们到了再分发,现在我让维和部队先运一部分到难民营,提前转移老弱病残到高地。”他附了张货运单,“饼干是高能量的,一块能顶半天,特别适合洪水天携带。”
“算我一个!”阿梅的视频连线突然弹进来,背景是她的烘焙房,“我捐的三吨‘春芽祛湿粥’,加了湘西的薏米和茶粉,专门针对南苏丹的雨季湿气。本来和阿江的排水泵走一个批次,现在我让物流方转维和专列,估计明天中午能到!”她举着个粥罐,“这次用的是耐高温的铝箔包装,泡开水就能吃,绝对不会撒漏——老茶客你别再吐槽我翻车了!”
“放心,这次没人吐槽你。”“老茶客”团长的留言带着正经,“我捐的二十斤湘西老茶梗,和阿江的排水泵一起送过去。茶梗煮水喝能祛湿,还能埋在茶苗根部防烂根,一举两得。对了李老师,穿部落区时别喝他们的生水,用茶梗煮水消毒,比净水片管用。”
越野车刚拐进部落区的小路,就被几个举着长矛的丁卡族青年拦住了。他们脸上涂着红泥,长矛尖闪着寒光,嘴里喊着听不懂的语言,眼神里满是警惕。沈亦舟立刻熄火,李伟掏出维和部队开具的证明,用英语说着“我们是来种茶的,免费给你们提供干净的水”,但青年们根本不接,长矛越举越近。
就在这时,一辆涂着部落图腾的皮卡车驶过来,车斗里坐着个脸上带刀疤的汉子——是马库。他看到李伟手里的茶苗,突然抬手让青年们退下,用生硬的英语问:“你们是中国来的‘茶苗医生’?”他指了指自己的手臂,“去年我儿子发烧,是中国维和医生救的,他说中国有能在旱地里长的茶苗,能挡风沙。”
李伟眼睛一亮,赶紧掏出手机,翻出苏丹卡萨拉茶园的照片:“这是我们在苏丹种的茶苗,不仅能长在旱地里,还能吸收土壤里的毒素。南苏丹雨季洪水多,我们的茶苗根系发达,能固住红土,防止水土流失。”他打开直播镜头,对准茶苗,“我的同胞们捐了排水泵和粮食,都是给你们的,不要钱。”
马库盯着手机屏幕,突然笑了,刀疤在脸上扯出一道弧度:“我信中国医生,也信你们。”他跳上越野车的副驾,“我带你们走近路,能省一个小时。但是你们要答应我,在我们部落的红土坡上,也种上茶苗——洪水每年都冲毁我们的庄稼,我想让我的族人,也能有不会被冲走的粮食。”
沿途的丁卡族村民看到马库坐在车上,都放下了手里的武器,有的还朝他们挥手。周小雨的镜头里,能看到孩子们光着脚在泥里跑,手里举着用红泥捏的小船。“家人们,”她的声音透着激动,“马库首领亲自给我们带路!南苏丹的第一关,过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